作者:顧文軍 0、1、2、4可以組成2014,也可以組成1024---這個在集成電路產業中重要的一個數字。而今天這兩個數字有了交集。2014年6月24日國務院頒發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距離總書記的批示接近兩年后,業界翹首以盼的大政策終于發布了。正所謂“橫有多長,豎有多高”,漫長的期盼還是等來讓人興奮的政策。 首先讓我們從《綱要》本身來看看為何說“執行重于綱要、期盼多于亮點”。 《綱要》最大的亮點是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各方資源。 這不是國家第一次成立集成電路產業領導小組,但卻是第一次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具備全線競爭基礎、局部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時候國家成立領導小組。可謂是“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以往國家也成立了領導小組,但是國內的產業和企業嚴重落后,不論技術還是市場運作都不具備競爭力,導致領導小組“英雄無用武之地”。但這次,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具備了全球競爭力、涌現出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這個時候國家的集成電路產業領導小組加上中國的產業基礎,可以發揮出小組“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小組的成立也可以使頂層設計的貫徹更加堅決,各方資源的統籌更加得力! 而本《綱要》與以往的文件相比,第一次出現的“首創點”有三個: 1:第一次強調企業在產業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作用,企業的作用首次被放到了第一次。 《綱要》在現狀與形勢中提到“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指導思想中提出“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基本原則中提到“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保障措施中提到“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每個章節無一不強調企業的主導地位和關鍵作用。 某種意義來講,這才是這次《綱要》中的最大亮點!曾幾何時,我們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要求好像變成了“空白”技術的突破,“國際”專利的申請,“學術”文章的發表。好像只要答辯一過、專利一申、文章一發,我們的集成電路產業就能像宣傳的那樣“填補了國家空白,打破了外國壟斷”。可為何這么多年來,在“技術”越做越高、“專利”越申越多、“文章”越發越廣的時候,國家的集成電路產業和國際領先水平卻在不斷拉大。集成電路是一個國際競爭的高科技產業,要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就必須遵守產業規律,那就是企業是產業創新和實施的主體。能規模化、量產化、盈利化、可持續化發展的企業才是集成電路產業競爭的核心。放眼全球,這都是不二的定律。《綱要》第一次將企業在產業中的地位放到了首要的位置,這絕對是歷史性的突破。可以預料,產業里面每個環節的有競爭力的企業,其實有龍頭企業肯定會受益匪淺。這是預料,更是期盼!期盼的不僅是企業能擔當產業發展之大梁,更是執行環節中相關部門能否真正意識到或者執行到“企業為主體”! 2:第一次提出“發揮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作用,鼓勵兩岸集成電路企業加強技術和產業合作。 兩岸在半導體產業的合作其實是個敏感而沉重的話題。海峽兩岸很多領域的互動良好,但在半導體領域似乎是“水火不相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歐美列強占據半導體的高端市場,兩岸的公司大多同為追隨者,大多在相同的產品、相同的市場、相同的競爭策略層面進行Pin2Pin的競爭,使得兩岸相關企業“分外眼紅”,更遑談“兩情相悅”。其實臺灣涌現出臺積電、聯發科等一批優秀公司,其成功的經驗非常值得大陸業界學習與合作。(雖然近幾年來,臺灣來大陸“賣拐”的公司也越來越多,但這些插曲不應成為阻礙兩岸產業合作的障礙。) 現在大陸擁有超過全球一半的集成電路市場,有市場的廣度和人才的厚度;而臺灣擁有全球第一的代工和封裝,全球第二的設計,有產業的硬度和技術的高度。而這四“度”之間的全方位合作,則完全是維度的積分,上升形成一個更加全面的強大的中華集成電路產業新格局。 目前兩岸企業隔海相望,但海洋不應成為兩岸合作的障礙:我們知道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心胸。而我們以包容海洋的心胸來鼓勵海峽兩岸的企業在技術、產業和資本層面有更緊密合作,真正集兩岸之智慧,成合作之偉業,創美好之未來。 3:第一次提出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扶持集成電路產業。 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以及強調發揮金融作用,通過資本發展來促進產業發展絕對是《綱要》的點睛之筆。國家的集成電路產業要想實現跨越,產業必須和資本進行緊密合作,通過并購整合做大做強,并且通過國際并購獲得國際先進技術、進入國際產業聯盟。而這個時候基金的成立對產業來說絕對是“久旱逢甘霖”! “愛之深,言之多”,如果硬要吹毛求疵的話,對《綱要》的些許失望也有下面兩點 1:沒有明確實施路徑和落實保障措施的明確時間點。 曾幾何時,國家也發布了包括“18號文”和“4號文”等重磅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的政策,然而后面的實施路徑和具體細節卻是“君問歸期未有期 卻話下次發布時”。有文件沒執行的政策導致嗷嗷待哺的企業由望“梅”止渴到望“沒”渴死! 我能理解這龐大而繁瑣的工作后面的難度,或許作為一個產業人,也不能“既平隴,復望蜀”。 2:過于強調設計與制造的關系分裂了設計和制造這“硬幣的兩面”,對產業不利。 制造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后衛,設計是產業的前鋒。足球里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籃球里說“防守贏得冠軍”。孰輕孰重? 綱要里面強調“設計為龍頭、制造為基礎”、“著力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業、加速發展集成電路制造業”。這種將設計和制造分開的措辭只會影響這二者的關系。制造是中國半導體防守的盾,設計是中國半導體進攻的矛, 只有合二為一才能“攻守兼備”。作為半導體最重要的組成環節,都對產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又“何必分襄陽南陽”。 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做的不好,恰恰是因為中國的制造和設計結合不夠緊密。而對中國的產業來說,什么時候MAnufacture和DEsign結合了,才是真正MADE in China的時候。 亮點之余更多的是期盼: 1:希望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盡快成立,并引進更多專業力量,吸引更多來自企業和產業的力量參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必須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樣來自產業的力量也應該在集成電路產業小組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基金的成立和整合并購的進行要更加專業,更加理性。既不能為了基金而基金,也不能為了并購而并購。而應該是根據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發展規劃和治理能力,配合企業發展而并購。依靠企業的力量,依賴產業的聲音,將大資本和新產業緊密合作; 3:正如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體,同樣只有扶大扶強,才能做大做強。希望這次的綱要,基金和政策都能使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具有產業化能力的龍頭企業受益; 誠然,還有很多細則待落實,還有很多過程要經歷,但本次綱要的出臺無疑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國家發布了綱要,什么是綱要,我認為就是“綱”舉目張,“要”動起來。期待政府部門的“目”隨“綱”而張,產業則“要”動起來!希望“要”動起來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聞“綱”起舞,在國際集成電路產業大舞臺中出舞出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