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ke_GS 首先申明:我不是標題黨,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我的真心話。 中國最不應該支持的就是創新! 為什么這么講,咱們周圍四顧看一看:所有中國制造業中最有底氣的產業,都是早已成熟,并且基本上做到熟爛的產業。幾乎不需要任何創新的產品,都是中國人在做出口:彩電、冰箱、洗衣機。。。幾乎所有的白電、黑電、小家電,都已經被中國企業品牌壟斷性地經營。我們不必為此作任何擔心,會有外國企業來搶中國企業的市場。 為什么?因為這類產品幾乎沒有什么大的創新,也沒有什么行業標準的明顯的演進。產業的發展,剩下拼的就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規模經濟最重要。全球哪個國家的市場有中國大?哪個國家的制造和生產成本有中國低?因此,只要等到一個產品成熟期,基本上就是中國企業的。(有人反對嗎?) 外國企業為什么不斷地創新? 很簡單,不創新的話,外國企業在這個產品中就不會再有機會。喬布斯重新定義的智能手機,因此智能手機在蘋果的帶領下不斷創新,達到一個新的階段。再回想一下當年,幾乎山寨手機大反擊,將所有手機品牌全部干掉。MOTO、NOKIA沒有在創新中依靠,他們就敗下陣來。不要以為功能手機前幾大是中華酷聯,那時候這幾家即使是有運營商的聯手幫忙,比起各大山寨手機的出貨,他們都不算什么。 創新就意味著專利阻攔 有了創新,就會有半導體芯片公司來制造技術的門檻,他們可以挑選合作伙伴,將很多廠商擋在門外,中國的企業就形不成前面所提到的規模經濟效應,此時的市場對中國企業不利。 當然,沒有創新了,會不會就意味著產品不需要更新換代? 不是這樣的。沒有快速的創新,變革性的創新,中國企業可以在規模經濟下,不斷地進行微創新。現在的彩電產業還在不斷地創新,但這些已經是中國企業內部的事了。除了彩電業是這樣,包括現在的電腦PC、平板和智能手機,都有這樣的趨勢。 首先,PC產業不可能再出現新興的品牌來挑戰現有的品牌。雖然還是有DELL、三星和臺灣地區的兩基,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陸的聯想、神舟等品牌已經基本上成為PC領域的領導企業,中國企業的優勢還會繼續下去。進入到產品成熟期的創新,也是中國企業的內部事情。 “不創新”不等于“死亡”? 大家常說“不創新”就會死亡,這是被外國人騙的。歐洲大陸,很多國家在二戰后基本上就沒有什么變化,人家日子過得挺好的。很多亞洲的小島居民,或是小國國民,幾代人沒變化,不都過得很好? 我認為,現代社會下,“穩定”等于“不死亡”(這里的穩定不是“維穩”的意思,請大家別誤解)。一個產業到了穩定的狀態,即企業玩家基本固定不變,產品的成本和價格維持在上下游都能取得合理利潤(可能是較薄,但合理),都能夠生存下去,這是最好的狀態。 反過來說,“不穩定”則一定有“死亡”。外國企業想搞一個新興產業,或是再殺入到穩定的產業中,首先提出的理念就是“創新”。他們依托的是“創新”來維持他們的生存空間。但事實上則是創新能夠打破現有企業的規模經濟,讓一些現有企業倒閉死亡,他們再來以此獲得機會。 這些年的太陽能、LED、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等都是創新的事物。這些產業給發達國家帶來的利潤和機會,遠大于中國。甚至是汽車上的新興技術,如ADAS、車聯網技術等,都是如此。我們看上去是制造大國,但他們控制了原材料、加工制造設備和專利技術,一個產業中,他們賺到的是大頭,中國看上去也參與到其中,但實際上我們賺到的錢,如果再算上其它的成本(環境成本、后續政策性成本,如政府銀行擔保的企業貸款),我們不但可能沒賺錢,還是虧錢在玩。 不“創新”,我們玩什么? 好問題!不創新,我們玩什么?其實不創新,我們也一直在玩。只是我們自己玩自己的時候,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沒有找到自己開心,自己滿足的路子。我們有13億人的市場,我們的產品賣給每個人,足夠養活自己。可惜的是,我們還有太多的內需沒有開發出來。 中國人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旅游、餐飲、影視、娛樂、文化、教育、政治....數不清的商機擺在13億面前,我們竟然會找不到賺錢的路子?難道只能出賣勞動力賺外匯來養活自己?3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的思想太老了,政府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思想太老了。 當我們還在死死地堅持著為全球打工的想法,當我們還在死死地靠賣地賣房發展經濟的想法困住的時候,我們只會被別人的“創新”牽著鼻子玩。 好了,剩下的大家應該都想明白了,都是聰明人,我不多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