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即1964年5月1日上午4點,在達特茅斯學院報告大廳的地下室內,計算機行業發生了永久的改變。時任達特茅斯學院數學系主席、隨后成為院長的約翰·科姆尼(John Kemeny)教授,以及達特茅斯學院大二學生邁克·布赫(Mike Busch)在兩臺計算機終端上鍵入了“RUN”命令,在工業級的通用電氣大型機上執行了兩個程序。這些程序使用Basic語言編寫。Basic是“初學者通用符號指令代碼”的縮寫,這一計算機語言由科姆尼教授、湯姆·科茨(Tom Kurtz)教授,以及他們帶領的學生設計,目標是讓所有人都掌握如何編程。 當時,使用計算機是少數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專利,因為在使用計算機時需要用到匯編語言或Fortran語言。科姆尼教授曾在量子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的“曼哈頓項目”中擔任程序員,也曾是愛因斯坦的助手。科茨教授是計算機先驅約翰·圖克(John Tukey)的學生。他們發現,計算機在教學研究中擁有巨大的潛力。但他們也意識到,必須首先讓所有人都會用計算機。 Basic是第一種面向除工程師和數學家以外人士設計的編程語言。這種語言很容易學習。當時,大型機開始引入時分模式,因此能更快地并行處理來自多個終端的請求。(這是由達特茅斯學院本科生設計的一種全新模式。)因此,達特茅斯學院的校園中建立起了具有互動性的計算環境。與工業革命類似,這在全球范圍內帶來了變革。 在達特茅斯學院,教師、工作人員和學生能在校園中方便地使用計算機服務器和終端,他們也被鼓勵去使用這些設備。Basic最大的貢獻在于,為各種創造性探索打開了計算機世界的大門。這預示了計算機技術隨后的發展:用戶制作了游戲(早期的計算機足球游戲在校園中非常流行),而一些計算項目關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類。達特茅斯學院的Kiewit計算中心成為了學生約會的場所,這或許是第一個計算機約會“場所”(“site”,與“網站”的英文相同)。 對計算機的興趣開始向達特茅斯學院以外蔓延。漢諾威高中的學生獲得了通過電話線路的遠程計算機接入服務,而第一代“計算機兒童”開始誕生。美國東北部地區的中學之間出現了互聯網的雛形,這些學校的學生均可以使用達特茅斯學院的計算機。 龐大的市場需求很快催生了一個時分計算機市場。一家名為“Micro-Soft”的公司誕生,蘋果電腦在第一款計算機中集成了自主開發的Basic編譯器。在全球范圍內,Basic的版本越來越多,其中一些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不過,科茨教授和科姆尼教授從未通過Basic去賺錢。控制Basic的理念和發展與推動計算機普及的目標背道而馳。此外,科姆尼教授是一名愛國主義者。他認為,包括Basic在內,由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是屬于人民的財產。 科姆尼教授積極推動計算機的普及。Basic的開發花費了十余年時間,并成功地將現代數學的理念和技術變成了文理基礎課程,并使下一代公民和政治領袖獲得了相關的教育。科姆尼教授是二戰前的匈牙利猶太移民,其他這樣的移民還包括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和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科姆尼教授認為,即使無法帶來和平,計算機教學也將是未來全球合作的基礎。 在1969年的一部紀錄片《計算機教育》中,科姆尼教授表示:“展望未來20年,我很肯定,計算機的發展將對商業和大部分私人生活帶來重大影響。這樣的影響是有利還是有害將取決于決策者是否了解計算機能實現什么,不能實現什么。” 在當代社會中,計算技術已經無所不在。這表明,作為“Basic之父”,科姆尼教授清楚地知道他當時打開了一個什么樣的“潘多拉魔盒”。 來源: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