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11恐怖襲擊期間,被劫持的飛機上的人員紛紛向外撥打電話,而這一次,MH370失聯航班上的乘客卻沒有一人主動與外界聯系。這引發了廣泛猜測。3月18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對此事進行了解讀。以下為文章全文:
2001年9月11日,當劫機者控制了4架飛機,并通過超低空飛行奔向紐約和華盛頓時,驚恐的乘客和機組人員紛紛打開手機和航空電話,試圖與親朋好友、航空管理員以及政府機構取得聯系。 但當馬來西亞航空的MH370航班半夜在泰國灣上空折返航向,并在隨后近半個小時內飛過兩大馬來西亞兩大城市和眾多城鎮及村莊的上空時,機上的人員似乎始終保持沉默。至少從調查人員掌握的信息來看,機上無人撥打手機,也沒有人在Twitter、微博、Instagram上發布消息或照片,甚至沒有任何一個人使用任何渠道與外界溝通。 馬航CEO艾哈邁德·焦哈里·葉哈亞(Ahmad JauhariYahya)周一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們試圖與任何號碼取得聯系。但他們仍在查找線索,仍有數百萬條記錄需要處理。 在一個移動通訊渠道無處不在的年代,一架龐大的飛機憑空消失已經在飛行員、電信專家和眾多專業人士之間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機上多數人都來自馬來西亞或中國,這兩個國家的手機普及率極高,在有能力乘坐國際航班的富裕人群中尤其如此。 有一種理論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飛機巡航高度過高,導致電子設備無法使用。但還有人懷疑,機上的乘客可能根本沒有嘗試撥打電話或發送信息。 軍用雷達顯示,MH370航班在折返航向后一度飛到4.5萬英尺(約合1.37萬米)高空,超出波音777-200型客機4.31萬英尺的極限高度。隨后,飛機在穿越馬來半島時降低飛行高度,一度低至2.3萬英尺(約合7000米),之后又升至2.95萬英尺(約合9000米),并保持這一高度巡航。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無線通訊專家劉堅能表示,即使手機處于開機狀態,這一高度仍有可能導致乘客的手機無法與地面基站連接。 他表示,為了撞擊城市里的目標,9.11期間被劫持的飛機飛行高度極低,這也令乘客和機組成員可以從飛機上直接撥打電話。而在MH370這樣距離地面約萬米的飛機上,手機很難接收到信號。 自從9.11恐怖襲擊以來,基站設計已經大幅改進,可以更好、更集中地覆蓋地面的特定區域。但劉堅能表示,正因如此,為了避免浪費,在不太可能有用戶存在的地區,信號強度會有所減弱,例如正上方的高空區域。 香港大學無線通訊專家林皇興表示,手機的信號傳輸功率為1瓦或更低,而基站的功率通常為20瓦,有時還會遠高于這一數值。所以,即使手機在高空顯示可以收到信號,可能仍然無法傳輸足夠強大的信號來建立連接。 飛機機身采用的金屬材料也會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機信號強度。林皇興說,如果乘客的視線范圍內可以看到地面手機基站,同時將手機透過塑料舷窗對準基站,或許可以在高空建立信號連接,因為塑料不太容易屏蔽手機信號。 很多飛機上都配有航空電話,可以使用無線電或衛星技術傳輸信號,而馬來西亞航空也在公務艙內配置了這種電話。該飛機在脫離既定航道大約7小時后,仍在向衛星發送信號。 但有匿名通訊專家表示,目前的航空電話往往成為機載娛樂系統的一部分。如果有人蓄意改變飛機航向,并關閉應答器和其他通訊設備,此人也有可能關閉了機載娛樂系統,導致乘客無法通過地圖得知他們偏離既定航線。 倘若機載娛樂系統被關閉,航空電話也將無法使用。 據中國媒體報道,在MH370失聯后,已經有人撥通過機上乘客的手機,但卻無人接聽。電信專家認為,這不能證明這些手機仍在使用。他們表示,在國際通訊系統搜索手機并試圖接通電話時,也有可能發出撥通的提示音。 目前仍然沒有報道顯示,MH370的乘客或機組人員在飛機失聯后接聽過外界電話。 調查人員并不清楚MH370航班上是否有人試圖向外界撥打電話。有飛行員表示,在飛機折返并迅速上升到極高的高度后,乘客可能會因為機艙內的壓力下降而很快失去知覺。無論是誰改變了飛機航向,都有可能在此期間關閉了氧氣面罩的功能。 香港大學醫學副教授JamesHo表示,如果有人處在相當于戶外4.5萬英尺的高度,便會在幾分鐘內死亡。但目前還沒有任何信息顯示機艙內的壓力下降速度,所以很難預測具體產生的醫學后果。 飛行員使用資料顯示,在沒有氧氣供給的狀態下,4.5萬英尺高度時的“有效意識時間”僅為9至15秒,2.2萬英尺則達到5至10分鐘。 在中國西部和哈薩克斯坦東部的廣闊區域,普遍可以使用手機服務。這便引發了更多疑問:倘若MH370航班果真飛向北部走廊區域,并成功降落,而沒有在飛向印度洋后最終耗盡燃油,為什么機上人員沒有一人試圖向外撥打電話? 如果飛機安全著陸,而且機組人員仍然[url=]健康[/url],那么無論是誰負責領導機上人員,要為200多人提供[url=]食品[/url]、飲用水和安置地點,將面臨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