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于3月13日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指控韓國競爭對手SK海力士竊取技術機密,并要求對方支付賠償金。 東芝提起這訴訟的同一天,東京警方逮捕了一名52歲男子杉田吉隆(Yoshitaka Sugita),他曾是東芝企業合作伙伴的一位工程師,被指控向海力士提供機密的研發數據。海力士和杉田吉隆都被東芝列為被告。 這些研發數據涉及NAND閃存研發。杉田吉隆被指控在2007年至2008年就職于閃迪(SanDisk)公司期間復制了這些數據,當時美國芯片公司閃迪與東芝是伙伴關系。2008年杉田吉隆離開閃迪之后,立即轉投海力士,并將這些研發信息交到公司。 東芝并沒有透露要求獲得的賠償金額,不過一位消息人士稱被盜數據帶來的賠償金至少達到1000億日元(約合9.75億美元。) 消息人士稱,大學畢業之后杉田吉隆曾經就職于多家美國和韓國半導體公司,后來加盟了閃迪公司,獲取了東芝NAND閃存的研發數據,這些閃存可以用于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 盡管公共和私人領域都努力阻止先進技術信息泄露,但這種努力效果很不理想。 2009年,日本修訂了泄露企業機密的相關法規,降低了此類逮捕的門檻。盡管杉田吉隆竊取東芝數據是在法律修改之前,但消息人士指出,警方堅信向海力士泄露研發數據足以應用于修訂之前的法律。 東芝于3月13日發布聲明稱,將采取更強硬的措施阻止技術非法外流,但日本經濟產業省一位官員稱,“現在的環境非常易于信息向海外泄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公司都把核心生產技術轉移到了海外工廠,這意味著他們的技術機密也更易于流到國外。 日本經濟產業省2012年對3000余家公司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13.5%的公司表示過去五年遭遇或懷疑遭遇了企業機密泄露,其中半數涉及前員工在離職后泄密,也有些案件涉及員工為金錢而出售機密信息。 不過很少有公司采取法律手段尋求賠償,因為科技行業技術發展非常快速,法庭審理過程中泄密技術或許就已經過時。因此,日本企業采取了內部的措施,防止機密信息泄露。 例如,松下規定員工不得將自己的計算機或存儲設備帶到可讀取機密信息的房間。這些房間內的計算機也進行了設置,不允許進行數據存儲,而且計算機使用也要進行嚴格的登記。 在東芝的這起案例中,合作企業的員工竊取了機密信息。一位電子設備行業高管表示:“不可能阻止所有泄密行為。如果員工跳槽,公司不可能收回儲存在他腦海里的知識和信息。” 來源: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