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2013年12月PMI為51%,比11月回落0.4個百分點,不過仍在50%臨界點以上,這是該指數自2013年6月以來首度出現回落。 2013年12月份PMI指數出現回落,預示未來經濟增長穩中趨降。預計未來工業增長率趨降,出口增長率也有可能下降,經濟增長仍有一定下行壓力。從主要分項指數看,12月份中國制造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仍保持在臨界點以上。其中生產指數為53.9%,比11月回落0.6個百分點,但高于去年全年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制造業生產增速雖有所放緩,但總體上繼續保持向好趨勢;新訂單指數為52%,比去年11月回落0.3個百分點,高于去年全年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繼續呈平穩擴張態勢。 去年12月份中國制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雙雙回落,分別為49.8%和49%,均降至臨界點以下,新出口訂單指數則是5個月以來首次回落至50%以內。不過,趙慶河提到,受西方傳統假日部分需求提前釋放和中國“春節”臨近等因素的疊加影響,12月中國制造業外貿情況的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雙雙回落,說明當月PMI回落帶有一定季節性因素,后期走勢仍需觀察。 而去年12月份中國制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49.4%,比11月下降5.5個百分點,位于臨界點以下。張立群指出,新訂單、積壓訂單、出口訂單指數均不同幅度下降,反映市場需求水平略降;產成品庫存指數、采購量指數下降,表明企業對未來市場仍持謹慎態度。 中國制造需加快型 機器人更受歡迎 在中國目前勞動力成本上升,老齡化趨勢形成,制造業產業升級大背景下,機器人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 但以人均擁有量為例,我國與世界水平有著相當大的差距。有資料顯示,我國機器人產業年均增長很高,但從人均機器人擁有量來看,目前的世界水平是每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數量為55臺左右,韓國、日本、德國等機器人使用較普遍的國家為250-350臺,美國、意大利等為150臺左右,而中國每萬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數量僅為21臺。 目前在A股上市公司中,涉足機器人產業的已近40家。投入巨資搶灘即將爆發的大市場,已成為許多公司的首選。今年11月,亞威股份便發布公告稱已與德國徠斯公司草簽了關于機器人合作項目會談《備忘錄》,擬購買徠斯公司部分機器人技術,由此涉足工業機器人產業。生產和銷售大規格高效晶體硅光伏電池片及組件的向日葵也在日前發布公告稱,將與浙江寧波一家科技公司合作介入機器人產業。 另據了解,最近慈星股份也通過合資形式進軍機器人領域;巨輪股份披露定增預案,募集資金的一個重要投向就是工業機器人;秦川發展、科遠股份等多家公司也相繼發布了各自的工業機器人計劃。 各地搶先籌劃布局機器人產業 在這些公司搶占市場的背后,當地政府已成為強有力的推手。布局和籌劃機器人產業,已成為近10個省市的重要發展戰略。 今年10月底出臺的《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便提出了一系列目標,包括到2015年,其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到2020年,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形成新的支柱產業。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已將工業機器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并成立了上海機器人產業聯盟及上海機器人行業協會,提出2015年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2020年爭取達到600億-800億元規模的目標。 天津濱海新區也成立了智能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規劃建設濱海新區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浙江則出臺了未來5年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以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變;江蘇也將工業機器人產業作為2014年重點攻關領域;安徽的機器人產業區域集聚式發展則已獲得國家試點。 山東青島高新區、黑龍江哈爾濱、湖北武漢光谷也規劃了相應的機器人產業園,作為其產業發展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