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曾有這樣的傳聞,有一年華為的銷售人員拜會邊疆某地電信局領導,聊天中,對方頗多感慨,說十年前你們華為就有人來過這里,那個人背著軍綠色舊書包,敲開門問我們買不買交換機…… 這位銷售帶著故事回到總部,講給上年紀的老同事。對方同樣一陣感慨,然后告訴年輕人,當年那個背舊書包去賣交換機的,可能就是老板(任正非)。 這件事的真實性似乎沒有確認過,但江湖就是喜歡這樣帶點傳奇色彩的故事。對于任正非和華為來說,1987年拿出兩萬余元創業,是一段傳奇故事的開始。 任正非出生于貴州安順,處世為人受父母影響頗深,這一點從后來他的文章《我的父親母親》中,有諸多詳細記述。在父母支持下,任正非得以進入重慶大學學習,畢業后進入部隊從事技術工作。33歲時被他因技術能力出眾,被推薦到北京出席科學代表大會。 再過了十年后的1987年,轉業后境遇不佳的任正非選擇創業。用后來他自己的話說,“華為是由于無知,才走上通信產業。,當初只知道市場大,不知道市場如此規范,不知競爭對手如此強大。”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通信需求的增長,中國誕生了400多家通信企業,烽火驟起,狼煙遍地。華為創業同樣以代理香港一家交換機設備起步,但當其他對手滿足于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豐厚利潤時,任正非卻帶領初創不久的華為轉向自主研發。 提到華為早年的發展,就不能不提C&C08機,它的研制成功,奠定了華為后來數年的基礎。這款交換機于1993年第一次推向市場,迅速成為華為在電信領域的一面旗幟。這里面離不開任正非的決斷和知人善任。 與任正非和華為的早期發展密切相關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李一男。這位華中科技大學的高材生來到公司后,兩天即被提拔為工程師,兩周后升為高級工程師。半年后,因表現出色,李一男被任命為華為最核心的中央研發部副總經理。 兩年后,因為在C&C08機等項目上的突出貢獻,李一男被任命為華為中央研發部總裁,公司總工程師。那一年,他年僅25歲。 盡管后來這位技術天才與華為和任正非之間發生了諸多故事和牽絆,但回憶起當年,李一男不無感嘆,“在華為有的是信任、挑戰、機遇和分享勝利的喜悅。” 這正是任正非給這家公司灌輸的一種價值觀——“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 2000年左右,任正非帶領華為開啟了全面引入IBM管理流程等內部變革,將一家小米加步槍的企業“硬性”地轉變為具備初步國際化運作的公司。對于變革期公司的思想動蕩,任正非曾做出過明確的指示:“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華為要“削足適履”。 這種不同于傳統企業的另類做法,后來證明對于一家經歷了爆炸式野蠻生長的企業有著出乎意料的效果。 之后任正非又帶領華為完成了一系列變革和發展,他所倡導的“不讓雷鋒吃虧”的奮斗者文化,雖然經歷了諸多變化,但依然難得地被繼承了下來。 同時,任正非又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在華為發展的20余年里,這位創始人和掌舵者,更習慣通過內部文章來傳遞自己對于公司未來的思考,而不是頻繁的站到閃光燈和鏡頭前面。他的《華為的冬天》、《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文章,不僅被公司內部視作理清思想、貫通戰略的利器,也被外界看做讀懂華為、讀懂任正非的窗口。 對即將年滿七十的任正非來說,帶出華為這樣一家企業足以慰籍平生。從2萬余元創業到去年超過2000億營收,任正非與華為用了25年時間。作為幾乎是接受媒體采訪最少的中國企業領袖,任的低調也曾給他帶來過一些爭議,但他似乎不愿意對此做出任何解釋。關于華為的書籍和文章數不勝數,但真的有人讀懂了華為嗎? 作者:騰訊科技 王冠 |
nice |
不了解華為的就只知道 李一男,而真正的 2號人物是鄭寶用,負責技術!李一男只是他帶出來的。第一臺交換機也是鄭研發的,人非常的低調!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