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將我在國外所學到的專業技能,轉化成建設祖國的一份力量,讓中華民族能夠站在世界科技的最高峰,這就是我的中國夢。”中國科協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鄧中翰在接受采訪時說。 在美國,鄧中翰是同時擁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理、工、商三科學位的第一人;在中國,他41歲就當選為最年輕的院士,并帶領團隊結束了我國無“芯”歷史。從美國夢到中國夢,從科學奇才到商業技術領袖,鄧中翰用他炙熱執著的中國心,成就了產業報國的“中國芯”。 1992年,20歲出頭的他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后,背起了簡單的行囊,遠赴美國留學。鄧中翰回憶說:“如果不是在一次參觀時意外知道了那段話,我的生活軌跡或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他是指美國物理學家羅蘭于1883年的一段演講,大意為:中國人知道火藥的應用已經若干世紀,如果他們用正確的方法探索其特殊應用原理,就會在獲得眾多應用的同時發展出化學甚至物理學。但因為僅僅滿足于火藥能爆炸的事實而沒有尋根問底,中國已經遠遠落后于世界進步。如果今天的美國不去追求科學技術和基礎研究,我們就可能像中國那樣,淪落為一個野蠻而落后的民族。 美國人的這段話深深地刺痛了鄧中翰,他意識到,只有強大的科技力量,才能造就強大的國家。就這樣,在異國的土地上,鄧中翰的中國夢悄然生成。 1997年,鄧中翰從伯克利畢業,他選擇了著名的IBM公司作為事業起點。數月之內,他不僅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還獲得“IBM發明創造獎”,這讓許多資深工程師刮目相看。 當時,硅谷的創業傳奇正不斷上演,令無數科技人才心馳神往,鄧中翰毅然辭去IBM的工作,來到硅谷創業。沒過多久,鄧中翰創辦的芯片公司便獲得市場認可,市值超過1.5億美元。不久,恰逢新中國成立50周年國慶,中國領事館邀請鄧中翰作為留美學生代表回國觀摩國慶典禮。然而1999年10月1日這一天,卻成了鄧中翰人生軌跡中的分水嶺。 站在觀禮臺上,鄧中翰在為祖國的發展進步歡欣鼓舞的同時,忽然有些悵然若失。他不斷捫心自問:我為祖國做了些什么?我還能為祖國再多做些什么? 芯片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科技發展的基礎,更是國家安全的保證。但一直以來,我國每年數以億計的芯片都依賴于國外,這已成為我國信息產業的切膚之痛。為此,做中國自己的芯片,成為鄧中翰實現中國夢的第一步。 短短兩周后,承擔著“星光中國芯工程”重任的中星微公司,在中關村的一間倉庫里誕生了。經過17個月的晝夜奮戰,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世界領先的“中國芯”研制成功,并迅速大規模占領國際市場,至此正式結束了我國的無“芯”歷史。 為了讓“中國芯”盡快打開市場,鄧中翰懷揣著他的產品四處奔走。面對頻頻遭受的冷遇,鄧中翰并沒有氣餒,他暗暗在一個小本子上寫下了飛利浦、三星、惠普、索尼等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并立誓一定要讓他們都用上“中國芯”。 五年的時間里,小本子上的這些品牌都已經被逐一勾掉,他們陸續成為了中星微的合作伙伴。2005年11月,中星微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在當天的閉市儀式上,鄧中翰寫下了納斯達克歷史上的第一個中文簽名。 如今,“中國芯”已占據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申請了2500多項專利,擁有八大核心技術。更難能可貴的是,中星微在發展歷程中,沒有發生過一起知識產權糾紛案。 2009年10月1日,鄧中翰再次參加了國慶慶典。與10年前觀禮不同,這次他胸前佩戴著6枚勛章,手捧“中國芯”,乘坐彩車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閱。“這種自豪感是無可比擬的。”鄧中翰認為,只有將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連,才能活出更有價值的無悔人生。 “如果問我什么是幸福?我想說的是,報效祖國最幸福!”在結束采訪時,鄧中翰不忘強調,“這不是一句套話、空話,我就是這么想的,也一直在為之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