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深入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慢性病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殺手,心臟病、中風、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世界衛生組織認為40%的癌癥患者是可以通過預防而不得癌癥的,40%可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治愈,20%可以帶癌生存,這種比例也說明了早期監測的重要性,傳統上的監測是通過社區醫療機構完成,這種方式難以實現連續監測,隨著互聯網和超低功耗無線技術的發展,給早期監測模式帶來了突破,也給本土業者帶來了新的商機。 TI 醫療產品市場營銷總監Steven A. Dean也認為在醫院醫療保健向家庭醫療保健的轉變中,捕捉相應生物數據的超低功耗技術是引導這一變革的核心技術。這些超低功耗技術包括可編程模擬傳感電路、微控制器功能、低功耗存儲功能以及超低功耗無線技術。他還強調,利用電子持續測量的遠程醫療系統,醫院保健提供商、管理式醫療組織和聯合診所每年可節省數百萬。通過持續即時的監護病患,不僅僅降低了成本,而且也提高了醫療保健的品質。 可穿戴設備的真正價值在哪里? 目前,可穿戴設備完成的主要功能就是記錄攜帶者每天消耗的卡路里,其次是來電提醒和報時,這樣的應用顯然難以激發起用戶的購買欲望,可穿戴設備的真正價值在哪里? 業內人士認為可穿戴設備的真正價值在于個人醫療保健信息的收集,也只有這樣,可以增強可穿戴設備的生命力,根據ABI研究公司分析:在2010年,無線傳感器網絡(WSN)芯片市場增長了300%。該公司還預測:在2016年,使用藍牙低耗能芯片的醫療保健和個人健身設備交貨量不會低于4.67億件。 未來,利用超低功耗無線技術,人的生理數據都可以存儲在云端進行比較和分析,專家系統可以對人體的疾病進行較早預警,這一幕在好萊塢大片《極樂世界》中已經實現,也許不遠的將來就可以走入我們的生活。 作為國際電子元件、先進技術的一流展示平臺,慕尼黑上海電子展electronica China幾年來一直致力于構建先進技術和醫療電子的平臺,更有眾多最新醫療電子廠商集體參展,共同推進創新;同時,在2014年3月的慕尼黑上海電子展上“國際醫療電子創新論壇”將邀請國際知名醫學界人士和半導體界專家分享醫療電子領域的洞見,主要關注健康物聯網、醫療成像、穿戴式醫療設備、醫療診斷、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熱門話題。 慕尼黑上海電子展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