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衛星導航應用的最核心部件。隨著55納米(nm)芯片的推出,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芯片研發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綜合來看,國內芯片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依然巨大。發展北斗導航系統,芯片將是重中之重,不僅需要更加有力的政策扶持,還要有通信公司的參與。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端、地面端和用戶端三部分組成。用戶端本質上是一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接收機,這個接收機包括天線、RF模塊、A/D和北斗衛星導航基帶芯片等部分,基帶芯片就是最重要的信息處理器。 避免“又貴又大” 北斗星通副總裁胡剛介紹:“評價一個芯片的優劣的標準有三個:性能、功耗和價格。”性能的優劣,在應用中顯而易見,國內國外的差距不大;功耗則和體積直接相關,而消費者則對成本和價格的感知最為明顯。因此,在性能差距不明顯的情況下,芯片的“又貴又大”成為制約北斗導航系統應用的主要問題。 這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現在北斗導航系統在除了軍用外,大部分集中在行業應用上。而行業應用中,又以汽車導航為主。現在東莞泰斗、海格通信等公司都已經加入了車載導航系統的應用。胡剛說,車載導航系統(前裝)對體積和功耗的要求不高,并且對價格的反應也不靈敏,因此,可以率先應用。 不過,在大眾應用領域,北斗系統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比仍存在著不少差距。東莞泰斗今年開始向中興通訊提供導航芯片。該公司副總經理許祥濱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每個芯片5美元。”而胡剛指著一款蘋果手機向證券時報記者說:“通信芯片和導航芯片在這款手機中的價格約2美元。” 胡剛介紹,現在的北斗導航系統在軍用占40%,行業應用占60%,大眾應用基本上是空白。而昨天發布的《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北斗系統在大眾消費市場的推廣目標——對國內衛星導航應用市場的貢獻率達到60%,重要應用領域達到80%以上。 在采訪中,多位北斗領域專家認為突破芯片瓶頸是實現行業規模化發展的關鍵,“芯片的最大成本在于研發、開模;如果量提上去了,芯片的單價自然也就降下來了。”而這將有助于提升北斗系統的市場競爭力,進而帶動銷量并攤薄研發成本,形成良性循環,最終解決國產芯片“又貴又大”的問題。 國產芯片三大差距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中心主任、北斗辦研究員曹沖認為,國內北斗芯片企業與國際一流公司現存在三大差距,形勢不容樂觀。 曹沖介紹:“首先,目前國內面市的北斗芯片基本都是基帶與RF模塊單獨設計的,而國外已經是RF和基帶芯片不分離。這一點與國外企業在技術水平上相差3至5年時間。第二,我國現在基帶芯片最小能做到55nm,而國外已經在40nm以下了。雖然差距看起來不大,但是就技術上來講,差距一代。” 而以上兩點并不是差距最大的。曹沖說:“在導航定位系統最大的應用市場——手機市場來看,國外已經做到導航芯片與通信芯片的二合一了。而我們現在還只是在研究單一的導航芯片。這個差距非以時間可以描述的。”有人認為,導航芯片與通信芯片的結合方面,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可能要在15年以上。 胡剛也從應用上分析了北斗芯片企業與國外的差距。“就整體來說,都在研發多模芯片,國內國外是同一個水平,此前國外也只是單模的。而在高精度方面,與國外差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但就大眾應用來說,國內與國外差距就非常大了。”他說。 4%產值決定整體應用 據了解,芯片在整體北斗產業中產值僅占到4%,而芯片最終決定了整體導航應用。 《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出,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是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之一。而核心技術的突破中,芯片又是重中之重,力爭在2012年突破核心芯片、軟件和高端產品的發展瓶頸,著力提升芯片設計水平和制造工藝,提高芯片集成度,降低能耗。 其實,芯片的發展早已成為業內共識。胡剛認為導航芯片好比是一把刀的刀把,握緊了刀把,而決定刀的殺傷力和方向。 現在導航系統中,除了中國的北斗,美國的GPS外,還有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以及歐盟的伽利略。值得注意的是,北斗和歐洲的伽利略是一個中心頻點。 胡剛介紹說,“現在全世界的導航芯片廠商都在爭取做兼容GPS和北斗的雙模芯片。除了中國的政策原因外,雙模芯片可以提高精準度。能做北斗和GPS兼容的芯片,也就意味著掌握了伽利略和GPS兼容的芯片。未來伽利略和北斗還可能有一場競爭,大眾用什么樣的導航系統完全取決于用什么樣的芯片。因為在導航的領域,只要兩個系統就夠了。” 同樣,現在北斗芯片的發展還制約了天線的發展。胡剛說:“北斗天線與北斗芯片相互制約。北斗芯片做不起來,與之配套的天線也做不起來。”同時,天線也存在開模成本高等問題。 通信公司有望參與 有人認為,中國的北斗產業正值大力發展期,國內北斗芯片的廠商只有十來家,數量太少。而曹沖則認為,芯片的研發投資巨大,不建議小公司參與。胡剛也說,這么多家企業同時做導航芯片的研發,分散了人才資源,耗費了資源,其實國內真正想做芯片的公司并不多。 據了解,現在做導航芯片,世界上可以叫得上名字的公司只有4家,而中國大大小小有12家。這些企業雖然在芯片的研發道路也很曲折,但是都沒有“死掉”。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強有力的扶持,另一方面,北斗整個行業也處于調整發展時間,市場前景看好。 實際上,目前,國內僅北斗星通、國騰電子、華力創通,以及非上市公司東莞泰斗在芯片研發方面頗有成效。而受今年車載北斗導航系統需求放量影響,北斗星通、東莞泰斗今年的芯片出貨量明顯增加,都出現了斷貨的情況。 此外,導航應用最大的市場——手機市場方面,通信芯片與導航芯片二合一已經成為趨勢,也在業內達到共識。因此,目前已有大唐電信、華為、中興通訊等通信公司對導航芯片和通信芯片的結合表示了濃厚興趣。業內普遍認為,在導航芯片與通信芯片結合的方面,更主要的應該是通信公司的問題。定位市場的規模不大,復雜度也不大,但是很深。而通信市場,通信芯片則是更廣大的市場。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因為芯片在北斗產業鏈中的重要性,國家有可能在北斗產業政策中列出專項來扶持目前龍頭芯片開發企業,北斗星通等公司有望受益。 來源: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