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市場的浮躁與喧囂中是否蘊藏著真正的大機會呢? 先來看看智能手表制造商描繪的美妙使用場景: 戴著智能手表,人們不必時時拿出手機,輕輕一瞥手表,短信、電話盡收眼底,微信、微博隨時處理;通過語音識別可向智能手表發送指令,智能手表一一記錄任務并適時提醒;運動時不必攜帶大屏手機,可以用手表記錄運動軌跡以及身體反應;休閑娛樂場合,生活消費類信息一一推送到智能手表,實惠又方便…… 在研究者看來,智能手表成為一個可期待的下一座金礦。Business insider 旗下的研究機構BI Intelligence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表銷量將達到9160萬部,營收將達到92億美元。他們預計,將來每20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與智能手表配對。 不過,現實距離這一預計還相去甚遠。曾在三星、聯想等公司負責研究可穿戴設備的朱剛認為,人們對智能手表的需求很可能是一種偽剛性需求。“從解決用戶需求的角度而言,人們對智能手表的時間需求已經不成立,用戶佩戴的裝飾性需求也不成立。” 在他看來,因為手機的存在,大部分人已經不戴手表。即使戴手表,不是為看時間,而是出于裝飾性的需求,或者說一種身份象征。這種手表大多出自傳統的機械表廠家,而非科技公司。價格至少在2000元以上,而非價格在2000元以下塑料感極強的智能手表。 “如果人們抬起胳膊用智能手表看新聞,就像小時候被體罰時使用的側平舉,幾分鐘就累的不行了。”朱剛這樣形容。 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應用也開始削尖腦袋擠入狹小的屏幕中。三星GALAXY Gear在中國的本地化應用已有50多款。比起手機上的完整應用,這些呈現在智能手表上的應用更像是閹割版。 這不能怪應用開發者,因為硬件也剛剛起步。回顧已發布的幾款智能手表,目前都在售賣概念的階段,無論是三星還是國產廠商的智能手表,只是一個半成品。樂觀來看,隨著各家科技公司紛紛試水智能手表,在不斷試錯,先驅變成先烈后,關于智能手表的最佳應用狀態方可浮出水面。 擴展還是剛需? 剛剛過去的9月,一大波智能手機等新品生猛來襲。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智能手表作為新生力量加入到競技軍團,甚至搶了手機的風頭。 智能手表Pebble的創始人Eric在回憶其發明智能手表的創意時,主要因為天氣寒冷騎車過程中接電話很麻煩,抬起手腕選擇性回復來電便成為一種好的解決方案。在Pebble之后,一系列廠商相繼加入了手腕上的競爭。 過去兩個月,三星發布GALAXY Gear,高通發布Toq,索尼升級Smart watch 2,中國廠商中果殼電子的Geak watch,映趣科技的inWatch也悉數發布并開售。最近,可插SIM卡打電話的A.I Watch也加入到智能手表陣營。 但對大多數用戶而言,目前智能手表提供的功能都屬于手機功能的延展,從各家智能手表提供的功能來看,無非分為幾類: 一是通知類。智能手表的提醒功能更像通知擴展器角色。比如,索尼Smart watch 2的未接來電通知、短信/彩信、電子郵件和日歷等。三星GALAXY Gear可以通過藍牙同步智能手機的電話、短信,應用如微博、微信、Zaker等社交、資訊類應用的推送通知也納入其中。 二是社交類、圖片類應用。比如,索尼Smartwatch 2把人人網、新浪微博已經納入其中,三星GALAXY Gear把微博、微信、Path納入其中。 三是撥打電話功能。目前這些智能手表或者可以輔助撥打電話,或者可以插入SIM卡獨立撥打電話,前者如三星GALAXY Gear,后者如A.I Watch。但是,智能手表撥打電話需要使用免提裝置,通話的私密性無從可言。 唯一目前各家廠商可以打的噱頭是類似可穿戴設備一般,通過特有的傳感器功能監測用戶所處的環境以及身體狀態。Pebble是將運動模塊作為自己的主打功能之一。目前國內的Geak Watch和inWatch也將運動健康模塊作為賣點來吆喝。最近,蘋果從健身、醫療和時尚行業頻頻挖掘人才,以開發iWatch。可以想見未來,iWatch也會將運動模塊作為主打功能。 有多少應用可以承載? 在人們對智能手表這一革新產品抱有種種美好期待的時候,現實總是無情的。 一方面是來自人們與手機信息無縫對接的質疑。可以想見,作為距離人體最近的電子設備,智能手表對用戶構成的侵擾要遠超其他設備。 “智能手表看起來是一個信息入口,但對用戶而言,其信息服務并沒有最本質的需求,也沒有達到智能的要求。”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分析。 人們已經習慣于手機上的頻繁推送,但是人們不便于攜帶智能手機的場合是否確實需要被無縫通知占滿?目前智能手表廠商并沒有解決消息通知與用戶信息承載能力間的平衡問題。人們更希望智能手表安安靜靜的存在著,真正有要緊之事需要喚起用戶注意的時候才恰當的出現。 “半夜三點把你叫醒,只是為了通知你有人轉發了你的微博,這種做法真的好么? ”有人這樣吐槽智能手表的通知功能。 另一個來自于智能手表功能實用性的質疑。 相比較智能手機越來越向大屏幕進化,通過智能手表的小屏幕使用一些應用似乎有些反潮流。在一個如以往功能手機大小的屏幕面前,很難想象智能手表能像手機一樣被用戶反復折騰,重裝系統以及反復卸載安裝大量的應用,由于顯示以及輸入的限制,手表可承載的應用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多。 比如三星 Galaxy Gear 上有 Evernote、Pocket、Path、Line等應用,在本地化方面,也已經和去哪兒、百度語音助手、大眾點評、航班管家、百度地圖等近50款軟件。不過這些應用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多半只能利用攝像頭和語音來使用。比起完整的手機應用,只是閹割版或者簡化版。 比如,Evernote本是一款強文字類的應用,但在智能手表上更多的是用其儲存照片。而如微信和Line之類的即時通信應用,也只能使用簡單的語音回復或收聽功能。 如果用戶想通過智能手表發短信,多半用智能手表的語音助手,用戶需要要對著手表說話,通過語音識別轉化成問題來發送短信。由于語音識別的準確性問題,一旦出錯無法更改錯別字,只能重發。 如此對比,最終發現,在智能手表領域,最適合,目前最為成熟的應用只能是運動健康管理類應用。人們在運動時不方便攜帶大屏智能手機,帶著智能手表可以解決運動監測以及必要的信息溝通,運動場合成為智能手表的專場。 應用依賴于硬件提升 看似熱鬧的智能手表市場只不過處于早期不成熟階段。“目前1.0版本的智能手表廠商都活不下來,都是屬于過渡性的產品。”一位從事可穿戴設備的人士這樣預測。而搭載在過渡性產品的軟件應用發揚光大的機會也非常渺茫。 悲觀的原因之一來自于硬件的致命傷。幾乎需要一天一充電的智能手表,續航能力還很初級;作為功能主力軍的攝像頭配件多半在800萬像素左右,遠不及目前智能手機1300萬像素的標配;功耗高容易發熱,對于緊貼皮膚的手表而言,沒有舒適度可言;即使作為裝飾性配件,山寨感和塑料感極強,遠不如機械表甚至是一些電子或者運動手表。而傳統的手表制造廠商無心涉足智能手表領域,只怕拉低身價。 不過,智能手表應用目前的雞肋狀態可能慢慢會有解藥。 一是柔性顯示屏的真正誕生以及運用。有關柔性屏的消息一直不絕于耳。最新的傳聞稱,三星公司將會在10月份推出旗下首款搭載柔性顯示屏的智能手機產品。假如柔性屏確實得以運用,“手表可以變成手環,佩戴舒適度增加,且顯示方式不受狹窄屏幕限制,合適的應用可以在智能手表上有發揮空間。”朱剛說。 另一個來自于語音識別技術的提高。語音識別與智能手表的發展相輔相成,在手機屏幕狹小受限的前提下,對語音識別和語音指令控制的要求更為剛性。“語音識別技術中的聲紋喚醒和聲紋密碼技術可以很好的運用于智能手表上。”科大訊飛移動互聯網事業部副總經理章繼東認為,聲紋識別和語音喚醒等功能可以成為智能手表的典型應用。前者用戶可以將自己的聲音做為開啟設備的密碼,后者則在用戶不接觸設備的情況下喚醒設備。 還有一個核心問題是功耗問題的解決。如小米科技CEO雷軍在今年8月的互聯網大會上所言,智能手表最大的問題就是電池,此外芯片體積如何做得足夠小,將更低功耗的芯片能夠集成到一塊手表難度很大。 智能手表真正大規模的商用可能還要假以時日,但這并不妨礙真正有前瞻眼光者先期布局這個市場。有傳聞稱,小米科技已經開始量產第一款智能手表產品了。 結語 智能手表仍有許多硬件致命傷。幾乎需要一天一充電的智能手表,續航能力還很初級;作為功能主力軍的攝像頭配件多半在800萬像素左右,遠不及目前智能手機1300萬像素的標配;功耗高容易發熱,對于緊貼皮膚的手表而言,沒有舒適度可言;即使作為裝飾性配件,山寨感和塑料感極強,遠不如機械表甚至是一些電子或者運動手表。而傳統的手表制造廠商無心涉足智能手表領域,只怕拉低身價。 來源: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