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機器人目前發展背景與當初日本極為相似:人工成本急劇上升、產業結構升級、國家專項政策支持。 預計我國將在明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截至2012年底,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為101765臺,年度新增20902臺,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由于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勞動力市場,機器人替代空間巨大,中國將會在2014年超過日本,成為工業機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場。 圖1: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1999-2012) 圖2:中國工業機器人年新增量(2000-2012) 近幾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主要受汽車行業發展帶動,未來將主要由“汽車+電子”雙輪驅動。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汽車行業新線不斷投產,電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處于高位,工業機器人在我國應用數量得以迅速提升。此外,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工業機器人在不少領域已經形成替代人工的趨勢。國內一些大型制造企業。如比亞迪、富士康等均已將工業機器人應用到生產車間,并大規模投放。同時我們看到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近兩年發展速度顯著快于下游汽車行業增速,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下游汽車行業新投資的生產線都很先進,均會配置相應工業機器人系統,二是由于汽車行業(主要是汽車零部件行業)部分老舊生產線的置換和自動化升級改造帶來的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未來隨著電子行業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其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呈現大幅增長。 未來工業機器人在我國其他行業的應用也將逐步展開。從國內機器人的應用來看,汽車、電子工業仍是主要的應用領域。隨著技術的進步,工業機器人在軍事、精細外科和危險作業等領域的應用也將逐步展開,而在這些領域,工業機器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機器人種類來看,焊接機器人占領著最大的市場份額,2012年的銷量約為11000臺。此外,搬運、裝配等機器人的應用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圖3:我國各種工業機器人年銷量(2009-2012) 對比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早期的發展,我們發現不管是從產業規模、社會背景還是政策支持方面,中國現在的情形和日本八十年代的時候非常相似。 過去五年,我國機器人市場增速遠遠快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據IFR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為101765臺,約占全球機器人保有量的8%。年度新增20902臺,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的機器人市場還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過去5年,國內機器人銷量復合增長率達到25%,而同期世界機器人市場銷量復合增長率僅為9%。 我國近十年機器人行業發展與日本七八十年代相似。200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還處在起步階段,保有量僅為550臺,年新增量為380臺,隨著對機器人研究和應用的推廣,2005年年新增量達到4461臺,復合增長率高達63.6%,這與日本1970-1975年間機器人高速增長的情形極為相似。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內制造業較低迷,工業機器人的新增出現了小幅下跌。然而2010年開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又恢復了增長,年度新增量高達14978臺。 圖4:中國現階段工業機器人發展情況與日本七八十年代對比 未來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及消費國。1999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銷規模僅為500余臺,2008年超過7000臺,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有所回落,2011年已強勁復蘇,年銷量達到2.25萬臺,僅次于日本和韓國,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開始井噴。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年新裝量增速最快的地區,2011年達到51%,預計到2014年我國將成為全球年裝機量最大的國家,也意味著屆時我國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需求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根據中國年新增量的趨勢,我們預測2015年的年新增將達到35000臺,較2011年增長近60%,而2020年更會達到年新增63000臺的水平。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已處在爆發式增長的初期,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 圖5:我國工業機器人年度保有量預測(2013-2015) 圖6:我國工業機器人年度裝機量預測(2013-2015) 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而其中工業自動化則是關鍵。過去二十年,中國國民經濟處在飛速發展的階段,第二產業則是拉動GDP增長的關鍵。隨著GDP增速有所回落,中國整體經濟處于結構調整期。我國正從勞動密集型向現代化制造業方向發展,振興制造業,推進工業自動化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如何進一步提高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勞動強度、改善勞動條件已經成為不少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作為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和手段,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普及自然成為企業較理想的選擇。 我國工業自動化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工業自動化市場發展迅速,規模逐年擴增,2012年自動化設備市場規模已接近千億元。目前全球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為55,而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僅為21,遠低于日、韓、德、美等機器人發達國家。我國仍是世界上工業自動化相對比較落后的國家,隨著工業自動化進程的推進,未來工業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未來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級。2012年末,我國制造業有4262萬職工人數,假設我國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與全球55的平均水平相當,則需要工業機器人23.4萬臺,目前我國已有10.2萬機器人存量,那么將新增工業機器人13.2萬臺。現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均價30多萬,我們判斷國內工業機器人價格呈下行趨勢,假設未來均價25萬元,那么我國制造業對應的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接近330億元,算上系統的話,對應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990億元(按照系統規模是本體3倍測算)。 國家政策歷來能夠加速一個行業的成長,日本70年代開始對工業機器人的政策支持有力的提高了工業機器人的普及使用,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七五”科技攻關開始起步,在國家的支持下,“863”高技術計劃對機器人技術發展做了重要的戰略調整,大力推進傳統機器的智能化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不斷出臺新的政策支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作為高端裝備制造中的智能制造裝備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持續支持。2012年4月,科技部出臺《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將重點培育發展工業和服務機器人新興產業,并明確支持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包括攻克工業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工程化產品,實現工業機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 同年8月,財政部公布了2012年智能制造裝備項目擬支持單位名單,共有64個項目入圍。其中多家上市公司相關領域項目將獲國家資金支持,包括:濰柴動力的WP5/7系列發動機柔性自動化裝配生產線、軟控股份和賽輪股份的輪胎行業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寶信軟件的基于開放式標準總線大型自控系統等。 今年2月,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共同發布《關于組織實施2013年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的通知》,要求繼續組織實施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重點支持數字化車間、智能測控系統與裝備的研發應用以及智能制造系統在典型領域的示范應用項目。隨著政策和補助的落實,將進一步推進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和應用,以帶動產業發展。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誕生將規范我國目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2013年4月,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牽頭,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在北京成立。“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是我國機器人產業全國性產、學、研、用行業協同工作平臺,產業聯盟成立后,將依托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成熟的行業工作體系,通過統籌行業資源,拓展應用行業合作渠道等,加快機器人產業化發展進程,服務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在今年7月初舉行的2013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論壇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透露,《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正上報發改委和科技部及其他有關部委,“指導意見很快會正式發布”。這意味著我國首個機器人行業政策將出臺。王衛明表示,上述指導意見將從產業研發方面推進和突破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整合現有資源,形成一批產業機器人的實驗室、技術中心;積極推動汽車、電子、軍工等行業工業機器人的應用示范,引導行業有序發展,制定行業準入標準。對于目前產業規模并不太大的機器人行業來說,受到國家層面政策的持續關注,為產業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