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正全速開發下世代10納米制程技術。為協助半導體產業跨越10納米鰭式電晶體(FinFET)制程技術門檻,IMEC已啟 動新一代電晶體通道材料和電路互連(Interconnect)研究計劃,將以矽鍺/三五族材料替代矽方案,并透過納米線(Nanowire)或石墨烯技 術實現更細致的電路成型與布局,加速10納米以下制程問世。 IMEC制程科技副總裁An Steegen提到,除了10納米以下制程技術外,IMEC亦全力推動18寸晶圓的發展,目前已有相關設備進入驗證階段。 IMEC制程科技副總裁An Steegen表示,目前16/14納米FinFET技術成熟度已達到一定水準,全球主要晶圓代工廠均預計在2014~2015年投入量產;然而,下一階 段的10納米技術則尚未明朗,原因在于電晶體通道大幅微縮后,傳統矽材料將面臨物理極限,使晶圓廠無法顯著提升晶片效能;加上電晶體密度激增,相關業者亦 須改良制造工具,以及電路布局(Layout)的設計規范(Design Rule)和制程設計套件(PDK),勢將增添量產制程發展的不確定性。 Steegen強調,為繼續往下延伸摩爾定律(Moore’s Law),半導體供應鏈業者和技術研究單位正密切投入開發新一代半導體材料、設備、電路成型及布局方案。其中,IMEC已將電子移動性較佳的矽鍺 (SiGe)、鍺、鎵(Ga)或三五族(III-V)化合物列為矽材料的優先替代選項,從而在電晶體通道愈趨緊密的前提下,持續提升電子驅動性能。 據悉,10納米FinFET制程對設備、材料和臨界尺度(Critical Dimension)控制等各方面都將帶來新的要求,但尤以新材料研究較難掌握、耗時且影響層面大;因此IMEC遂將其視為布局重點,并于日前在日本舉行 的2013年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國際會議中,發表可應用于10納米以下制程的鍺/矽鍺淺溝槽隔離(STI)方案,進而改善矽通道效能及可靠度不佳 的問題。 此外,FinFET轉向立體架構,晶圓廠為確保良率,亦須嚴格掌控離子擴散狀況;對此,IMEC則以特殊探針(Probe),開發類似電子顯微鏡的 SSRM(Scanning Spreading Resistance Microscopy)方案,并提供相關機臺設計支援與代測服務,讓晶圓廠更精確掌握離子擴散時的細微變化與不良情形。 與此同時,IMEC亦從微影、電路成型和布局方案著手,期協助晶圓廠克服10納米以下制程極其緊密的布線挑戰。Steegen透露,針對10或7奈 米制程方案,IMEC將采用納米線或石墨烯電路互連技術,實現更細致的電路布局;目前正與晶圓廠合作夥伴攜手定義新的設計規范和PDK,最快可望在7納米 制程導入納米線,開啟半導體技術發展新頁。 至于微影技術方面,IMEC正與艾司摩爾(ASML)致力于新世代極紫外光(EUV)微影機臺的驗證,從而以單次曝光(Single- patterning)的形式,協助晶圓廠減輕多重曝光(Multiple-patterning)的昂貴成本,使10納米以下量產制程更具經濟效益。 Steegen指出,ASML每一版研發型EUV機臺都會優先提供予IMEC測試,該公司預計于今年底推出的最新設備亦將在近期進駐IMEC,進行細部調 整與優化,以配合10納米制程的研發腳步。 來源:新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