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的芝諾悖論在鉆石中上演,這可以促進量子計算的發展 科學家在鉆石中發現了一種以古老的希臘謎題命名的量子效應,這為人們利用鉆石晶體制作電腦芯片鋪平了道路。 “芝諾效應”因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埃利亞哲學家芝諾得名。芝諾提出,如果把飛矢的位置按照特定的時間點來劃分,那么在某一刻上它并不會運動,由于每一個時間點都不會動,所以飛矢永遠不能到達終點,這就是著名的“飛矢不動悖論”。 我們可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研究飛矢悖論,在1977年物理學家就曾假定,如果以足夠的次數經常性地測量一個量子系統,那么它將永遠處于停滯狀態,正如古語所云“水壺越看越不開”。這個假說有一個基本的量子學前提:測量一個物體的屬性(比如位置)會影響其狀態。 現在,柏林洪堡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奧利弗·本森和他的同事在鉆石中發現了這種效應,鉆石可以更便利地用于大規模量子計算。 擾亂的振幅 研究人員重點關注了“氮-空位點”,這是鉆石中的瑕疵,其中的氮原子和一個空位替換了兩個相鄰的碳原子。他們利用微波改變“氮-空位點”中電子的磁自旋狀態,然后使用激光束誘發鉆石中的紅色熒光,借此觀察電子的兩種狀態。當他們用這種方法測量氮-空位點時,兩種狀態之間的振幅被擾亂了,這跟“芝諾效應”所描述的一摸一樣。 本森說:“第一步是觀察這個效應,第二步就是利用這個效應。”在量子計算中,信息以量子形態儲存在光量子或鉆石的瑕疵中。但是目前為止,受環境中的噪音干擾,鉆石微妙的結構會發生“脫散”,研究人員無法一次性地在鉆石中儲存些許相互關聯的量子信息。不斷檢測鉆石狀態可以讓它們免受不可控因素的影響,研究人員可以借此拓展信息儲存量。 哈佛大學原子物理學家羅納德·沃爾沃思和他的團隊在2010年就曾經提出過假說,鉆石中存在芝諾效應。但是在將其用于量子計算之前,我們必須搞清楚這種振幅擾亂到底是不是由量子效應引起的,還是說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量子物理學家羅納德·漢森專門研究氮-空位點,他認為本森的實驗和他的論文都表明了氮-空位點中電子的自旋可以相互關聯,這些都足以說明,鉆石確實是一種適于量子計算的材料。他說:“在未來幾年,我們就會解決這些問題。”(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