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臺iPhone發售的日子是2007年6月29日,Tom Sun至今對這個日子記憶猶新,因為當時他身任宸鴻科技(TPK)的首席執行官,那時宸鴻科技剛剛開始進入制造業的第四個星期就開始為蘋果生產觸摸屏。他估算,這一年TPK總共為蘋果生產了12億移動電話觸摸屏。之后,蘋果又推出了100%觸摸屏產品iPad。 上個月在臺北Computex大會上,宸鴻科技展出了最新的筆記本和一體式PC。但是,Sun興奮地談到了從照相機到汽車的更多應用領域。他表示,其他制造商將會追隨電動車制造商Tesla的步伐,后者推出了內置17寸觸控屏的Model S電動車。 作為毛絨玩具和雨傘制造之鄉的臺灣,長久以來是高科技產業聚集地。臺灣政府鮮有提供成功的產業扶持政策,比起軟件業,對硬件產業的支持則更少。1973年,臺灣成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ITRI),以此刺激科技產業的發展。1983年,ITRI開發了IBM PC克隆機。7年之后,形成了一個筆記本—個人電腦公司聯盟。如今,信息和通訊技術份額已占臺灣地區GDP的1/3。 后來臺灣統領了筆記本業務市場。根據臺灣調研機構MIC的數據,臺灣公司生產筆記本電腦占全球總量的89%,生產的臺式機則占全球總量的46%。如今年,臺灣又把制造業遷往了大陸,其中產值為94%的硬件都由大陸工廠生產。根據調研機構IDC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臺灣地區出貨量下降了13.9%。如今人們更愿意購買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 計算機產業趨勢的改變對一些臺灣公司來說是有裨益的。其中受到影響的企業之一就是宸鴻科技,雖說該公司在今年第二季度遭遇了銷售震蕩,市場對觸摸屏筆記本的需求少于預期。另一家公司為芯片制造商臺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1987年從ITRI分離出來。臺積電為芯片設計公司高通和聯發科供應生產大量芯片,高通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機零部件設計公司,而聯發科是臺灣一家著名IC設計廠商,2012年公司的智能手機芯片集銷售額達1.1億,2013預計銷售額為2億。 對于在PC行業已經成功的企業來說,這種改變勢在必行。在臺灣,躋身世界前五大品牌的PC品牌有宏基和華碩。但是,臺灣PC制造產業遠遠不限于此。它主要由ODM加工模式(生產廠負責設計產品,為一個或多個制造商貼牌生產)的企業構成,服務品牌包括惠普、戴爾、聯想等大品牌和本土的宏基和華碩。廣達(Quanta)是領先的筆記本電腦研發設計制造公司,之后排名是仁寶(Compal)、緯創資通(Wistron,曾屬于宏基旗下)、和碩(Pegatron,曾屬于華碩旗下)和英業達(Inventec)。鴻海集團(又名富士康),在海外最具知名度,但是主要業務是為蘋果代工iPad和iPhone。當然它還有其他產品生產線,其營收幾乎是廣達的四倍。 ODM模式利潤很低,毛利潤只有3%至5%。出貨量大的時候還好,而目前一些企業的業務收入正在不斷衰退。英業達在2009到2012年期間業務收入下降了20%。更糟糕的是,它們的邊際利潤也正變得越來越薄。 朝有市場增長點的方向轉型 目前為止,試圖往PC制造產業植入新鮮要素的努力一直都不令人滿意。即便如此,在Computex展會上,統領PC機芯片市場的因特爾展示了最新研發的高效能的處理器,而宏基和華碩則展示了設計精良的觸摸屏設計。這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嘗試或許能夠幫助刷新之后的銷售業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PC的"輝煌時代"已經終結。 ODM模式的一些領軍廠商開始意識到自己不能永遠局限在PC領域。對它們來說,一個轉型方向就是進軍有增長勢頭的移動設備領域。其中,和碩是最求變心切的一家筆記本制造商。目前該公司的計算部門(包括PC)為公司創造的收益份額從兩年前的50%到60%下降到如今的40%;而包括平板電腦在內的消費者電子產品份額在一年內已經翻番,超過1/3。 和碩已經從之前的母公司華碩脫離出來。調研機構Gartner的Tracy Tsai表示,向其他方向轉型對和碩來說是好的跡象。去年,和碩的收益上升了40%,同時公司的其他ODM業務停止了。據說,公司還從鴻海集團手中贏得了一些蘋果的訂單。 然而,在ODM領域之外,移動市場的競爭也相當激烈。在高端市場中,臺灣企業面臨南韓三星電子的挑戰,而往市場底部,大批中國企業正在崛起,它們生產更加廉價、沒有品牌的Android平板設備,且質量也在急速提升。臺灣調研機構MIC預計臺灣平板制造業份額將會從2012年的69%下降至今年的53%。臺灣企業應該保持質量上勝于中國企業的優勢,從而占領更高的價格優勢。 鴻海集團也意識到過份依賴于蘋果的業務并非總是好事。有消息稱,公司想要減少蘋果業務量,縮減至銷售額的40%。公司想進軍零售行業,并開發自己的技術,為此,公司計劃在臺灣招募5000到10000工程師。7月2日,鴻海已經向臺灣電信部門提交了4G牌照的申請。此前一周,公司已經分拆出旗下的連接器等幾個部門。 另一個轉型方向就是基于移動設備制造存儲和處理數據的服務器。幾年前廣達開始涉足此領域,今年,該企業的服務器部門創造的收益預計達公司總收益的10%。根據臺灣雜志CommonWealth,廣達再也不僅僅限于是ODM模式,其中85%的服務器直接銷售給終端客戶。它的客戶包括Facebook,后者有眾多數據中心需要用到服務器。 英業達正進軍服務器領域,以此幫助重振公司業務。第一季度,服務器銷售量已占銷售總量的25%,目前為止總收益上升了25%。由此可見,往ODM模式之外進軍能促進企業的發展。 另一家企業緯創資通也正在進行業務轉型。6年前,公司首席執行官Simon Lin曾經提出要求把公司從單一的ODM模式轉變成業務范圍更為廣泛的技術服務提供商。緯創資通把業務延伸至云計算、售后服務、醫藥設備和資源回收再生領域。今年末或明年初,該公司將在德州開設設施廠房用于回收再生電腦和智能手機的貴重金屬。該公司在中國昆山一年能回收6萬噸塑料。這些新領域業務創造的收入占總收入的10%。 MIC的分析師Chris Hung表示,“臺灣公司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迎接變化進行轉型。”之前它們就做得很好,比如把工廠遷至大陸,充分利用了當地大量廉價勞動力的資源優勢。而如今面臨大陸資本、勞動力的優勢和南韓的挑戰,在兩面夾擊之下,應需轉型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