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爭博士 信號的接收端可能是集成芯片的一個引腳,也可能是其他元器件。不論接收端是什么,實際的器件的輸入端必然存在寄生電容,接受信號的芯片引腳和相鄰引腳之間有一定的寄生電容,和引腳相連的芯片內部的布線也會存在寄生電容,另外引腳和信號返回路徑之間也會存在寄生電容。 好復雜,這么多寄生電容!其實很簡單,想想電容是什么?兩個金屬板,中間是某種絕緣介質。這個定義中并沒有說兩個金屬板是什么形狀的,芯片兩個相鄰引腳也可以看做是電容的兩個金屬板,中間介質是空氣,不就是一個電容么。芯片引腳和PCB板內層的電源或地平面也是一對金屬板,中間介質是PCB板的板材,常見的是FR4材料,也是一個電容。呵呵,搞來搞去,還是回到了最基礎的部分。高手不要笑,太簡單了。不過確實很多人看到寄生電容就感到有點暈,理解不透,所以在這里啰嗦一下。 回到正題,下面研究一下信號終端的電容有什么影響。將模型簡化,用一個分立電容元件代替所有寄生電容,如圖1所示。 我們考察B點電容的阻抗情況。電容的電流為: 隨著電容的充電,電壓變化率逐漸減小(電路原理中的瞬態過程),電容的充電電流也不斷減小。即電容的充電電流是隨時間變化的。 電容的阻抗為: 因此電容所表現出來的阻抗隨時間變化,不是恒定的。正是這種阻抗的變化特性決定了電容對信號影響的特殊性。如果信號上升時間小于電容的充電時間,最初電容兩端的電壓迅速上升,這時阻抗很小。隨著電容充電,電壓變化率下降,充電電流減小,表現為阻抗明顯增大。充電時間無窮大時,電容相當于開路,阻抗無窮大。 阻抗的變化必然影響信號的反射。在充電的開始一段時間,阻抗很小,小于傳輸線的特性阻抗,將發生負反射,反射回源端A點的信號將產生下沖。隨著電容阻抗的增加,反射逐漸過渡到正反射,A點的信號經過一個下沖會逐漸升高,最終達到開路電壓。 因此電容負載使源端信號產生局部電壓凹陷。精確波形和傳輸線的特性阻抗、電容量、信號上升時間有關。 對于接收端,很明顯,就是一個RC充電電路,不是很嚴謹,但是和實際情況非常相似。電容兩端電壓,即B點電壓隨RC充電電路的時間常數呈指數增加(基本電路原理)。因此電容對接收端信號上升時間產生影響。 RC充電電路的時間常數為 如果傳輸線特性阻抗為50歐姆,電容量10pF,則10~90充電時間為1.1ns。如果信號上升時間小于1.1ns,那么B點電壓上升時間主要由電容充電時間決定。如果信號上升時間大于1.1ns,末端電容器作用是使上升時間進一步延長,增加約1.1ns(實際應比這個值小)。圖2顯示了終端電容負載對驅動端和接受端產生影響的示意圖,放在這里,讓大家能有個感性的認識。 至于信號上升時間增加的精確值是多少,對于電路設計來說沒必要,只要定性的分析,有個大致的估算就可以了。因為計算再精確也沒實際意義,電路板的參數也不精確!對于設計者來說,定性分析并了解影響,大致估算出影響在那個量級,能給電路設計提供指導就可以了,其他的事軟件來做吧。舉個例子,如果信號上升時間1ns,電容使信號上升時間增加遠小于1ns,比如0.2 ns,那么這么一點點增加可能不會有什么影響。如果電容造成的上升時間增加很多,那可能就會對電路時序產生影響。那么多少算很多?看看電路的時序余量吧,這涉及到電路的時序分析和時序設計。 總之接收端電容負載的影響有兩點: 1、 使源端(驅動端)信號產生局部電壓凹陷。 2、 接收端信號上升時間延長。 在電路設計中這兩點都要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