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上午到今天凌晨,中國西南多地發生地震,地震地點涉及云南、四川和廣西等多個省區。 昨天上午10時46分,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交界(北緯27.1度,東經103.0度)發生4.9級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12時29分,在同一地點發生3.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15時55分,在四川省宜賓市珙縣、興文縣、長寧縣交界(北緯28.3度,東經104.9度)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16時25分,在四川省宜賓市珙縣、興文縣、長寧縣交界(北緯28.3度,東經104.8度)發生3.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22時17分42秒,四川綿陽市三臺縣、鹽亭縣交界(北緯31.2,東經105.2)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9公里。22時36分24秒再次發生2.9級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 今天凌晨03時21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田東縣交界(北緯23.8度,東經107.4度)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我國有望建成地震預警系統 據中國地震局工作人員介紹,中國地震局“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目前已經進入發改委立項程序,計劃投入20億元,用五年時間建設覆蓋全國的由5000多個臺站組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目前“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正在福建試點,多次成功實現預警,效果良好。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云南昭通市防震減災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對該次地震成功預警。成為國內地震預警系統首次實現對破壞性地震成功預警。 當日上午10時47分5秒,該地震預警系統通過地震預警信息接收終端發出了地震預警倒計時警報,并顯示地震預警信息“云南巧家10時46分59秒發生5.0級地震……”。該地震預警信息也通過手機、計算機、專用接收終端、微博等進行了同步發布。為巧家縣部分地區、昭通市等周邊區域提供了幾秒到幾十秒不等的預警時間 。 數分鐘后,經中國地震臺網公布的信息確認,當日10時46分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交界(北緯27.1度,東經103.0度)發生4.9級地震。據相關部門了解,截至目前,該地震已造成4人受輕微傷,房屋倒塌9戶56間、受損298戶815間。 據了解,小于2.5級的地震通常為小地震;2.5至4.7級地震為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為大于4.7級的地震,并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和建筑物破壞,或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建筑物破壞的地震災害。 “經過這次地震,證明這個系統對較大級別地震也是可以的。”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表示,該地震預警系統在經歷了眾多較小級別地震檢驗后,通過此次地震證實,該地震預警系統對于5級左右破壞性地震也能進行很好預警。 據介紹,目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有關部門和地區聯合建設了覆蓋四川、陜西、甘肅、云南等省部分區域的超過2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系統,是覆蓋面積僅小于日本地震預警系統的世界第二大地震預警系統,覆蓋區域包括龍門山斷裂帶(汶川余震區域)、鮮水河斷裂帶、安寧河斷裂帶、小江斷裂帶等地震區。當地震預警來襲時,該系統將為系統覆蓋區域及周邊民眾在地震災難到來前收到預警警報。以在學校、辦公室大樓等人員密集場所,能進行有序疏散避險以減少人員傷亡;能提示重大生命線工程緊急關停以減少次生災害。 對于地震發生的記錄,科學界采用的儀器是地震檢波器。地震檢波器是用于地質勘探和工程測量的專用傳感器,是一種將地面振動轉變為電信號的傳感器,能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轉換成電信號,經過模數轉換器轉換成二進制數據、進行數據組織、存儲、運算處理。 有了這樣的檢波器作為基礎,便可通過其原理進一步探索更加準確的監測傳感器。其中有可能采用的傳感器為光柵位移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傾角傳感器以及加速度傳感器。 1、光柵位移傳感器 光柵位移傳感器與經典慣性擺地震儀是兩種原理完全不同的儀器,在測量物體位置移動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如果將其與激光技術進一步結合,其靈敏度將進一步大大提高。 2、加速度傳感器 加速度傳感器是一種能夠測量加速力的電子設備,典型應用在手機、筆記本電腦、步程計和運動檢測等。采用加速度傳感器來實現地震檢波器測試儀的設計,其具有信號調理、溫度補償、自測,以及可配置到檢測0g或脈沖檢測快速運動等功能,還具有功耗低、便于攜帶、精度高、速度快的特點。 3、傾角傳感器 傾角傳感器用于各種測量角度的應用中,傾角傳感器還可以用來測量相對于水平面的傾角變化量。人們總是時刻在想著如何提前得知地震的發生,通常地震發生前會有大量的氣體先釋放出來,通過這個現象可以預知,但現在有一種實時檢測的方法就是使用傾角傳感器,把傾角傳感器埋置在地震發生地附近的地下深處,當地震將要發生的時候,地殼會存在運動,這樣就可以對地殼運動引起的角度變化進行檢測。 4、光纖傳感器 光纖傳感器可以對各類參數進行準確丈量,可以順應極端惡劣的情形。同時,因為光纖傳輸損耗低、頻帶寬,使得光纖傳感器在組網和傳輸間隔方面,與傳統的傳感器比擬具有無可比擬的上風。 近些年來我國地震信號記錄器以及信號處理器技術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用于接收地震信號的傳感器卻沒有大的突破,仍然延續了原來的機電轉換模式和模擬信號傳輸,這一切嚴重的制約了我國地震監測技術的發展,于是迫切的需要提高傳感器的性能。隨著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傳感器在地震的監測也取得重大突破,給我們帶來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