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網站發了《機器人在深圳加速“上崗” 三個月收回投資》的報道。報道稱,以富士康、艾美特、華為等為代表的大企業正在布局添置機器人、推進自動化;2013年或將成為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拐點。 初讀這則消息不免令人興奮,機器人上崗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能夠緩解“招工難”問題,能夠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這一發展趨勢已無可避免,甚至還可能以一種令我們始料未及的速度發展。這也提醒我們:當機器人普遍取代勞動力時,勞動者將往何處去? 一旦發現機器人能夠滿足需求,制造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數量是驚人的。去年,德國勞動研究所所長克勞斯·齊默爾曼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稱機器人“正在見證中國工業戰略的重大轉變”。其中特別提到2010年8月富士康宣布未來三年在組裝工廠中部署100萬臺工業機器人。 機器人并不只是在大型制造企業“上崗”。全球首臺會炒菜的機器人首次出現在2007年高交會上時,我們以為這項發明是為了吸引眼球,現在它已開始服務我們的胃。在萬科四季花城最近開辦的社區食堂里,炒菜師傅們就是機器人;而餐飲企業湘鄂情[10.38-0.67%資金研報]去年曾發布公告稱,未來三年將推廣自動化烹飪機器人,其研發團隊已開發出了100多道由機器人烹制的菜肴,已有多家門店開始使用機器人炒菜;連河南商丘市一家普普通通的刀削面館,也買來了一個形似“奧特曼”的機器人來專職削面。 當然,機器人“上崗”現象的出現有更大的時代背景。前幾天,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新聞發布會上建議關注這樣一組數據:2012年中國15~59歲或者15歲以上不滿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繼續下降的同時,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減少了345萬人。可以說,勞動力供給的下降、勞動者薪酬的上升和權益保護的加強給機器人“上崗”創造了機會。 但馬建堂也同時提醒:2012年中國勞動人口的總量是9.37億,總量依然很大。這也意味著,我們還需要很多就業崗位,但當企業主們發現機器人生產效率更高、使用成本更便宜且更易于管理時,他們還會不會愿意雇用勞動者?我們樂于見到機器人代替人力干了那些危險繁重的工作,但當機器人也干了勞動者愿意從事的工作時,勞動者怎么辦?西方工業革命發展初期,就曾經出現過工人砸毀機器的現象。 考核國家的良性發展顯然不應該只有GDP一個指標,還應當包含就業率等其他指標。我們無法苛責企業采用機器人的理性選擇,他們不過是感受到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并率先應對。但是,政府與社會也應跟進考慮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化:當機器人和勞動者開始搶飯碗時,能否以減稅或其他方式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能否增加技能培訓幫助勞動者轉崗?如何大力發展服務業來消化吸收多余的勞動者?如何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減輕勞動者受到的沖擊? 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更需要讓勞動者在崗位上工作而不是閑站于街頭。往更深層次上說,機器人會帶來正面效應,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能把負面效應處理好,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正面效應。因此,當科學家們在埋頭研發更好的機器人時,社會管理者們也該開始研究如何迎接機器人時代的來臨了。(深圳商報) 附:機器人深圳加速“上崗” 三個月收回投資 近日,深圳市海目星激光科技公司董事長趙盛宇,從北京回到深圳,帶著一個沉甸甸的獎杯——首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全國第四名,這是深圳企業在此次大賽中的最好成績。獲獎的項目,不是他的傳統業務激光,而是機器人。 回到深圳的這些天,趙盛宇一直在琢磨和選擇2013年的合作對象,現在已有近40家大型制造業企業主動找上門來,接到的訂單只能“有選擇地去做”,因為“實在太忙”。 他的底氣,來自于制造業生態的風云變幻。在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大背景下,制造業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迅速升溫,工業機器人正在悄然改變著制造業的人力生態,而在中國制造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深圳,這一趨勢顯得尤為突出——在電子、家電、裝備、新材料等制造業領域,弧焊、點焊、裝配、搬運、注塑、沖壓、噴漆等各種功能的工業機器人正在加速“上崗”。 記者近日調查了解到,以富士康、艾美特、華為等為代表的大企業,正在布局添置機器人、推進自動化。多位受訪者表示,2013年或將成為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拐點。 制造業加速布局機器人 艾美特是世界最大的家用電風扇生產廠家之一。1月18日,在深圳石巖艾美特的工廠內,幾臺約兩米高的噴涂機器人,正對著多臺風扇噴刷“漆膜”,按照既定軌道,均勻地將墨粉噴刷在扇骨上。 記者了解到,在該公司,沖壓課、馬達課、車床課等部門均已上馬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僅2012年,艾美特共投入3000萬元進行自動化、半自動化改造。 該公司總務部經理鄭世興,向記者詳細算了一筆賬:以噴涂車間為例,過去投入人力多,僅一臺風扇需兩人同時從正反兩面操作,現在僅需要一個噴槍按照固定的軌跡完成噴涂作業,且一臺機器人一次可以噴涂6~9個,不受場地限制,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減少了倉儲用地,效率提高了數十倍。 鄭世興說,機器噴涂噴漆的厚度、光澤、穩定程度明顯好于人工。此外,還有出于對員工人身安全的考慮,在噴涂車間,刷粉時的溫度高達200度,對員工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過去員工還需要穿上特制的靜電服。 不只是艾美特,記者了解到,在深圳,富士康、比亞迪、華為等企業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越來越多。早在去年6月,富士康宣布計劃在整個工廠的組裝線部署100萬臺機器人,郭臺銘表示,他希望今年年底前機械手臂安裝量達到30萬,到2014年達到100萬,未來5到10年推出首批全自動工廠。 根據世界機器人聯合會預測,目前全世界有110萬正在使用的機器人,中國即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1年,在中國的機器人銷售量為2.26萬套,相比2010年的1.46萬套,增長 51%,相對于2006年的年銷售量則增加了4倍,預計在2014年將成為全球第一。 最短3個月收回投資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機器人投入成本回收期,已從過去的三年時間縮短到一年以內。 “深圳2012年最低工資標準1500元/月,較上年提升了13%,為國內最高”,深圳某電子廠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企業利潤正在被人力成本的上漲淹沒,目前已到了企業所能接受的“臨界點”,此外,持續的招工難和工人流動率高已經成為制造企業普遍要面臨的問題。必須想辦法改變現狀。 制造業的痛點讓機器人迎來了一片曙光。 一些業內人士向深圳商報記者介紹,目前各制造業企業“上崗”的機器人,大多在一年之內能夠收回投資,最短的只有三個月。 臺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副秘書長陳文貞表示,目前工業機器人有以下趨勢值得關注:一是機器人應用由汽車/電子業轉向一般產業,如加工、食品生產、產品組裝等;二是自動化需求由大型企業轉向中小企業;三是投資金額回收要求由兩三年回收減至一年回收。 政策利好消息也頻頻吹來。2012年7月20日,《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正式公布,智能制造裝備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被寫入規劃。工業和信息化裝備部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透露,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經從示范性推廣過渡到全面運用,并將成為重點支持領域。工信部正在與財政部協調考慮相關支持政策。 “深圳籍”機器人漸露頭角 正因為時機成熟,深圳正日益成為機器人制造企業的投資熱土。對于他們,深圳成熟的產業鏈優勢依然存在,本土傳統制造企業的需求,市場已足夠龐大。 事實上,在深圳本土,就有不少企業早已將目光瞄準工業機器人市場,配天集團是其中之一。說起配天集團,大多數人可能更為熟悉其上市子公司大富科技,并不知道其母公司還有機器人業務。 “其實,我們早在7年前已經開始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的研發,但直到今年,大范圍的市場運用才展開”,昨日,配天集團營銷副總田美生向深圳商報記者介紹,根據現有資源的預測,2013年,該公司僅在工業機器人方面的營業額可以超過2億人民幣。 開展機器人業務,需要有足夠的相關人才和技術儲備。海目星董事長趙盛宇告訴記者,他們請來了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具有行業資深背景的國際化專家,組建了12個人的核心技術和管理團隊。目前,這個團隊已經打造出全球第一條全自動化逆變器生產線,一條生產線可以解放96個機械操作的員工,也使得產品合格率大幅提高。盡管在“機器人”這一領域發力并不久,但效果卻立竿見影:2011年,該公司年度銷售額為3703萬,而截至去年11月,銷售額已突破8000萬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制造企業需要“量身定制”的機器人,這也為機器人生產企業帶來了成本上的困惑。趙盛宇表示,未來他們的重點是,從“定制”的生產線,走向行業標準化生產線,由個例到行業市場的戰略轉變。在選擇客戶上,可以高度復制的項目將作為發展的重點。 深圳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機器人協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該協會有會員單位70多家,2012年產值156億元,企業平均年增速為50%至60%。其中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約30家,包括機械手、自動化等生產企業。 核心機器人部件或自產 不可否認的是,和國際同行相比,深企依舊存在一定差距,具有很高知名度的骨干企業還較少。 田美生介紹說,一是在品牌方面,大部分機器人制造企業尚未形成產業鏈條,品牌知名度低;二是研發團隊,尚未建立成熟完善的機器人集成應用開發團隊;三是產品的可靠性、精確度性能有待進一步驗證;四是尚未建立完善的營銷體系及網絡。 在國內,深圳也并非最早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但由于高科技基礎好、產業基礎廣闊,深圳工業機器人產業化速度明顯更快。業內人士分析,深圳的技術優勢、創新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這一產業的發展將對深圳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等方面起到推動作用,也會對珠三角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影響。 田美生表示,經過7年自主研發,目前公司已掌握了多個機器人核心部件,若性能滿足產品需求,將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賣點所在,此外作為本土民營企業,具備較快的決策模式和響應速度,實現本土化的服務和對接,也是本土企業的優勢。“我們不畏懼參與國際競爭”他表示,未來公司產品系列將向高端細分化市場方向發展,實現核心機器人部件將自產,并成為集成方案提供商。 有助改變深圳人口結構 有人提出,機器人的“上崗”,就意味著原有勞動力的“下崗”,這或許存在一定的道德問題。 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對于以深圳制造企業為代表的珠三角企業而言,招工難和工人流動率高正成為普遍問題,機器人的上崗彌補了這一空缺;另一方面,如今的新進員工期望更優厚的薪酬以及更優越的環境,比起前輩來說,他們希望更多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默默忍受。 “目前機器人所取代的,多半是簡單而繁重的工作,對于作業員來說是一件十分枯燥的重復性工作,交給機器人,才能釋放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員工歸屬感。”鄭世興認為。如今年輕勞動力和十幾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大量“90后”、“00后”的年輕人開始考慮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他們會想到更多的辦法服務社會,短期來看,大部分企業不能實現完全自動化,仍需要人與機器人配合。 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深圳市發展經濟研究會理事長曲建教授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特區經歷30年的發展,角色定位正在發生轉變,從國內最早承接加工貿易、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地區,迅速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發達地區;由一個產業“承接地”,逐漸轉變為“轉出地”,這一趨勢不可逆轉。 業內專家指出,機器人的“上崗”取代人工,從長期看的確是改變產業結構、人口結構,提升深圳制造競爭力的最重要一步。屆時,大規模的民工潮、返鄉潮可能變成小規模,火車票也不再一票難求,中國制造不會再和血汗工廠聯系在一起,而是變成高科技、綠色生產的典范。 相關鏈接 工業機器人其實不像人 工業環境下的機器人,并非指機器人的外形與人類似,和科幻中的擬人機器人有著巨大差別,是根據專業功能需要設計出來的機器人。 《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對“工業機器人”有專門的闡述:攻克工業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工程化產品,實現工業機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 它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現代的工業機器人還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 在工業生產中,工業機器人能代替人做某些單調、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或是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例如在沖壓、壓力鑄造、熱處理、焊接、涂裝、塑料制品成形、機械加工和簡單裝配等工序上,以及完成一些對人體有害物料的搬運或工藝操作。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歷史并不長。1954年,美國的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制造出第一臺樣機。1959年,第一臺真正意義的工業機器人在美國誕生。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工業機器人在日本率先進入產業化階段。(深圳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