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儲卡大家想必都很熟悉。相機,手機, MP4 之間到處可以看到它的蹤影。絕大多數人都會把存儲卡和閃存聯系在一起——存儲卡使用的不就是閃存技術嗎?但是你知道嗎?在1999-2006年,內部使用了微型硬盤的 CF 卡曾經興盛一時。是誰把硬盤縮到如此之小,它為什么會如此流行,又為什么退出了人們的視線了呢?
把硬盤塞到存儲卡里最初是 IBM 的主意。當時閃存容量還停留在以 MB 計算的年代,而且價格很貴。于是那些移動設備使用者就很不爽:要么就用裝了筆記本硬盤的又大又沉,根本談不上“移動”的“設備”;要么就忍受 32MB 的雞肋容量。于是眾多勞苦百姓盼星星,盼月亮,希望哪位好心人哪家公司開發一個又小容量又大的存儲設備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1999年, IBM 為世界帶來了可以插進 CF II 存儲卡口,又有 340MB 超大容量的微型硬盤(Microdrive)。這在當時可是一項重大的科技突破—— CD 的 650MB 在當時可是叫做“海量”的啊。于是不出所料,微型硬盤當即大賣。
微型硬盤是長這樣的: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微型硬盤里面到底都有些什么。
大家都看出來了,這就是個小號的硬盤。但是這個硬盤與普通的硬盤也有一些不同之處。
微型硬盤里那個1英寸直徑的(盤子)盤片,是用玻璃做的,厚度還不到一根頭發直徑的千分之一。在馬達的驅動下,這張16克重的盤片會以 4500rpm 的速度旋轉。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微型硬盤里的盤片慣性很小,所以馬達半秒鐘就可以把轉速提升到額定轉速。這樣一來,微型硬盤就完全可以在閑置的時候讓盤片停止旋轉,從而達到省電的目的。
因為微型硬盤是用在移動設備上的,所以防震措施要比一般的硬盤更高級。所以下面向大家隆重介紹一般硬盤沒有,只有微型硬盤才有的防震設備——橡皮墊。別小看了這4片橡皮墊,它極大的提升了微型硬盤的可靠性。
第一代微型硬盤有 170MB 和 340MB 兩種型號,標稱尋道時間 15ms ,平均延遲 6.7ms ,傳輸速率介于 32Mbps 和 49Mbps 之間。在這之后,512MB, 1GB, 2GB, 4GB 直到 20GB 的微型硬盤相繼發行,生產微型硬盤的廠家也由 IBM 一家增加到了日立, GS Magic, 希捷和 Cornice 四家。
早起微型硬盤相比于閃存優勢很明顯——微型硬盤的容量大大高于閃存,價格卻低于閃存(對此沒有實感的可以參考硬盤與 SSD 的對比。),而且微型硬盤讀寫次數也比閃存多。于是很多受盡筆記本硬盤之苦的移動設備也紛紛改用微型硬盤,比如 iPod mini, HTC Athena, PalmOne LifeDrive, HP Photosmart 475 等等。
但是2006年之后,當大容量閃存開始普及,微型硬盤的各種缺點也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耗電,不如閃存可靠性高,不能在極端環境下工作,不如某些閃存快等等。所以微型硬盤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