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耐克運動鞋的主要生產基地,幾乎一半從越南出口的鞋都是耐克鞋。”美國耐克集團副總裁尼克在去年底訪問越南時表示,從兩年前開始,越南生產的耐克運動鞋數量就超過了中國,躍居世界第一。 事實上,近些年來,隨著東南亞國家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歐美跨國企業正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至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那么,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承載力來承接中國現有的產能,進而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成本低是吸引外資主因 統計顯示,越南的鞋類制造業近年來確實在不斷發展:截至2011年底,越南40家生產耐克鞋的工廠每年生產15000萬雙耐克和匡威運動鞋,為越南提供就業崗位30萬個。“勞動力成本低廉是美國耐克集團選擇繼續在越南生產的重要原因。”尼克直言不諱地說。經過幾年發展,越南的產業鏈也開始逐步完善。尼克介紹:最初來越南生產,制作一雙耐克鞋98%的原材料都需要進口,而如今,這一比例已經降至56%。 和耐克一樣,本田公司也逐漸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除了勞動力成本比中國更加低廉外,還可以避免不斷升值的人民幣蠶食利潤。 今年上半年,日本是越南外資的最大來源國,占這一時期越南外商投資的65%。美國公司也開始“摩拳擦掌”想爭奪在越南投資第一的位置。今年7月初,包括雪佛龍、可口可樂、卡特彼勒、通用電氣在內的21家美國公司聯合考察越南市場,商討投資計劃。 作為東南亞第一大經濟體的印尼近幾年也正在成為外商投資的理想國度。據印尼官方的商會組織印尼工商會館代表吳永升介紹,印尼對于外匯沒有管制,印尼盾可自由兌換外幣,外國投資所得利潤完稅后可以自由匯出。且關稅不高,勞動力價格便宜,人口眾多,目前政治穩定等,都是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 印尼政府為吸引外資也做了很多努力。為了改善投資環境,印尼對外國投資法和勞工法做出了一些有利于外國投資者的修改,一步一步放寬對外資的限制,簡化外資審批手續和縮短審批時間。據吳永升介紹,考慮到印尼豐富和廉價的勞動力,愛普生于2011年斥資1.5億美元在印尼西爪哇的勿加西(Bekasi)修建了一座打印機廠,臺灣富士康科技集團也正準備在印尼投資10億美元興建一家工廠,作為面向全球的生產中心。 而在柬埔寨,除了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中國外,美、歐、日等28個國家都給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GSP)。不僅如此,美國、歐盟和加拿大對于從柬埔寨進口紡織品服裝還減免征收進口關稅。柬埔寨政府也開出了對外資紡織服裝企業減免9年所得稅、免征出口稅、免征原材料進口稅的優惠條件來吸引外商投資。 世界工廠需健全的產業鏈 盡管如此,柬埔寨成衣協會秘書長盧啟健在接受采訪時卻直言不諱地表示,“目前世界上,至少東南亞地區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的地位。”據了解,一個完整的紡織產業鏈需要包含棉花種植、紡紗、織布、印染、成衣制造、銷售等環節。制鞋產業還會包括橡膠種植、橡膠加工等環節。 “嚴格意義上講,柬埔寨目前只有成衣業,而不存在真正的紡織產業。因為柬埔寨幾乎沒有成衣制造之前的所有相關環節作支撐。”盧啟健說。 柬埔寨商務部數據顯示,柬埔寨所有與成衣制造有關的原材料基本上依靠進口。今年上半年,中國、臺灣、韓國、泰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柬主要原材料進口地。當中,從中國進口的原材料幾乎占到90%。“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目前在紡織行業已經建立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盧啟健表示,“而柬埔寨的成衣業只是在2000年以后才開始發展,自身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眾所周知,紡紗廠和織布廠的正常運轉對于電的需求量巨大,“除去設備技術落后外,柬埔寨目前尚無能力生產該領域內所需要的電力。”盧啟健補充道。 此外,柬埔寨經濟產業過于單一。柬去年國家收入中,成衣業貢獻超過30%,“正是由于柬埔寨的成衣制造在經濟發展中的比例過大,這反而將成為該行業最大的發展瓶頸”。柬埔寨商務部一位官員表示,一旦外部環境惡化,柬埔寨一些制衣廠將面臨巨大壓力。比如,近年來,中國等國家的成本上漲,導致紡織品原料進口價格也隨之上調,這增加了柬埔寨當地制衣企業的成本。同時歐美等國也正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導致需求下降,柬制衣廠面臨“兩頭堵”的困境。 他認為,即使近年來一些國際大型企業開始把工廠往東南亞國家轉移,但是也僅僅是產業鏈上的某些環節,“整個產業鏈的主體還會長時間留在中國”。 基礎設施陳舊構成制約 印尼也面臨同樣問題。印尼的紡織業經過數十年發展,上下游垂直整合已相當完備,形成了完整的產業供應鏈。2011年,印尼紡織品出口達130億美元,紡織業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制鞋業、家具業、食品加工業和電子業,在高失業率的印尼是穩定政治和經濟形勢的重要支柱。不過,印尼的紡織業也同時面臨著紡織機械陳舊、效率不高、資金短缺、競爭激烈和非法走私等問題。 更為致命的是,印尼嚴重缺乏道路、港口和電力來配合經濟的增長。其中電力短缺是重要制約因素之一,除了東爪哇省的電力稍有盈余外,其余地區電力嚴重短缺,全國2.4億人口至少有5000萬人沒能用上電。 同時,印尼從1978年開始發展高速公路,至今全國只有762公里長的路段投入運營。導致物流費用高企,占生產成本的17%。印尼政府醞釀多年的環爪哇島高速公路工程由于征地問題遲遲不能解決,工程大幅延期。印尼人諷刺說,中國高速公路的發展速度為每天增加28公里,速度驚人,而新建同樣長度的高速路印尼需要一年的時間,速度同樣驚人。 并非外商完美投資地 與中國相比,東南亞各國除了產業鏈、基礎設施極不完善外,人力資源也不夠理想。 “柬埔寨工人和中國工人總體比較起來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生產效率上普遍偏差。”在柬辦廠的中國煙臺魯睿集團董事長沈沉說。據了解,柬埔寨目前全國共有成衣、制鞋企業超過300家,大小工廠共雇用工人約33萬多人。其中91%為女性。當中,學歷普遍較低,大多工人只是經過簡單的技術培訓便走上崗位。 印尼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較低。據2012年2月印尼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印尼15歲以上勞動力中有5550萬人只具有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整個勞動力數量的49%,而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只有10%,造成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員數量稀少,工資昂貴。 盡管如此,印尼的勞工政策卻旨在保護印尼本國的勞動力,以解決就業問題。根據這一政策,外企只允許招聘外國專業人員和高級管理者,普通員工和中層干部必須聘用印尼公民。因此,業界普遍認為印尼的勞工法過于偏袒勞工,而且工會強勢,提高了勞動力成本,影響印尼產品的競爭力。 此外,印尼貪污橫行。全球貪污監察組織“透明國際”2011年清廉指數將印尼排在第100位。印尼政府各部委的預算資金大約有1/4遭到轉移或挪用。貪污間接造成印尼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整個國家缺乏競爭力。貪污還造成走私或勒索成風,減少了政府的公信力,也降低了外資的投資意愿。雖然最近印尼的反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反腐仍然是印尼現在和未來面臨的一項艱巨挑戰。 越南也絕不是外商眼里的“完美”投資地:不斷爆發的自發式罷工、高通脹率、有勞動技能的工人數量不足等都是外商在越南投資的“攔路虎”。越南的耐克鞋生產廠幾乎每年都會有大大小小的罷工發生,工人罷工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希望獲得更高的工資。當地媒體也不斷指責這些工作環境惡劣、報酬低廉的工廠為“血汗工廠”。 和中國不是競爭關系 在今年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和各種投資“瓶頸”的限制下,一些東南亞國家吸引外商投資的金額也開始出現倒退。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和中國相比,他們離“世界工廠”還相距甚遠。 業內專家指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工廠”體系首先要求一國在某一特定領域內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另外,還需要在其他相關領域內擁有幾條同樣完整的產業鏈共同發展。幾條配套產業鏈互為支撐的局面才能保證國內經濟的穩步向前。同時,還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充當“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這樣“世界工廠”才能正常運轉。 “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應該是互補而不是競爭的關系,中國可以將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中部分企業遷移到東南亞。”吳永升說。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