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舞天 王重陽為什么能“武學天下第一”的原因分析 本人熟讀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被他深厚的“佛道儒”思想所吸引,總有一種“天地人和”的感覺,可這種感覺只可意會,而不能具體的表述,深為苦惱! 昨天跟一個朋友在網上聊QQ,提到金庸小說,我發了一段我自認為金庸先生寫得最好的一段武學評論給他,如下: 周伯通又道:“你師父洪七公的功夫是外家中的頂兒尖兒,我雖懂得一些全真派的內家功夫訣竅,想來還不是他的敵手。只是外家功夫練到像他那樣,只怕已到了盡處,而全真派的武功卻是沒有止境,像做哥哥的那樣,只可說是初窺門徑而已。當年我師哥贏得‘武功天下第一’的尊號,決不是碰運氣碰上的,若他今日尚在,加上這十多年的進境,再與東邪西毒他們比武,決不須再比七日七夜,我瞧半日之間,就能將他們折服了。” -- 出自“射雕英雄傳”第十七回“左右互搏” 上面這段話本人一直有一個很深的疑問,為什么王重陽的武功就能夠沒有止境呢?而其他的四絕就不能夠達到他的高度。正在思考之時,來了一位同事,他也看到這段話,于是我們就討論起來。如下: 常規學武之人無非重視兩點: 1: 力度,也指內外功,抗打力。 2: 身法,也指靈敏度,輕功。 對于第一點,假設一般人的拳頭力度是100公斤,那么學武之人的武功為150公斤,天才級別的為180公斤吧。問題是拳頭永遠不可能無限制的硬,所以力度永遠是有限的,再提升一點都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周伯通說“洪七公的功夫是外家中的頂兒尖兒,我雖懂得一些全真派的內家功夫訣竅,想來還不是他的敵手。只是外家功夫練到像他那樣,只怕已到了盡處”,這一點可以理解。 對于第二點身法,它受制于身體的重量和人體的爆發力,也就是說它的加速度也是有限的,因為牛頓定理 A = F / M,假設一般人的加速度能夠達到5m/s2,那么那些輕巧之人的加速度達到7m/s2也就是非常了不起了,就算是頂尖高手,估計也高不了太多了。所以說身法也是有限制的,再說人體加速度太快,內臟還會受損。 那么武學上有什么是沒有限制的呢?本人這段時間在做一個溫控設備,用到了一個PID算法,他是控制領域的一個基本算法,一般這個算法都需要修改以滿足一些低速設備的控制,我舉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就是冬天淋浴的時候溫度控制,我們往往一開熱水,結果太燙了,稍微調低一點,但不知道調多少,慢慢的調,直到調到一個可以接受的溫度,問題是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好幾秒鐘時間,太長了,在自動化控制上肯定受不了,所以需要一個算法,比如剛才說的PID算法,問題是普通的PID算法有一個缺點,就是響應時間還是比較慢,于是大家改進的一個方法,加入了預測,根據之前的經驗或者規律做出一個預測,這樣就能提高響應速度,因為預測可以讓一個問題類似于解方程或者說邏輯推理,那這個現在的處理器是非常擅長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電腦的CPU,他有一個CACHE,分為指令CACHE和數據CACHE,因為CACHE太小了,為了提高取指準確性,加入了預測分支系統。還有ADPCM之類的音頻壓縮格式,就因為加入了預測,降低了編碼量。 基于預測可以大大提高系統響應的特點,本人試著把預測引入武學中研究,先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里找到一些預測的根據,如下: 那黃裳逃到了一處窮荒絕地,躲了起來。那數十名敵手的武功招數,他一招一式都記在心里,于是苦苦思索如何才能**,他要想通**的方法,然后去殺了他們報仇。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終于對每一個敵人所使過的招數,他都想通了**的法子。 -- 出自“射雕英雄傳”第十六回“九陰真經” “單以武學而論,這些魔教長老們也不能說真正已窺上乘武學之門。他們不懂得,招數是死的,發招之人卻是活的。死招數破得再妙,遇上了活招數,免不了縛手縛腳,只有任人屠戮。這個‘活’字,你要牢牢記住了。學招時要活學,使招時要活使。倘若拘泥不化,便練熟了幾千萬手絕招,遇上了真正高手,終究還是給人家破得干干凈凈。” 風清揚道:“活學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無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說‘各招渾成,敵人便無法可破’,這句話還只說對了一小半。不是‘渾成’,而是根本無招。你的劍招使得再渾成,只要有跡可尋,敵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無招式,敵人如何來破你的招式?”令狐沖一顆心怦怦亂跳,手心發熱,喃喃的道:“根本無招,如何可破?根本無招,如何可破?” 風清揚微微一笑,道:“這就是了。學武之人使兵刃,動拳腳,總是有招式的,你只須知道破法,一出手便能破招制敵。”令狐沖道:“要是敵人也沒招式呢?”風清揚道:“那么他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了,二人打到如何便如何,說不定是你高些,也說不定是他高些。”嘆了口氣,說道:“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只要能僥幸遇上一兩位,那是你畢生的運氣,我一生之中,也只遇上過三位。” 田伯光那廝的快刀是快得很了,你卻要比他更快。以你這等少年,和他比快,原也可以,只是或輸或贏,并無必勝把握。至于我這等糟老頭子,卻也要比他快,唯一的法子便是比他先出招。你料到他要出甚么招,卻搶在他頭里。敵人手還沒提起,你長劍已指向他的要害,他再快也沒你快。” -- 出自“笑傲江湖”第十章“傳劍” 第十拳輕飄飄的打了出去。他微微點了點頭,不待我拳力著身,便跨上兩步,竟在這霎息之間,占了先機。” 無忌自然不懂跨這兩步有甚么難處。張翠山卻深知高手對敵,能在對手出招之前先行料到,實是極大的難事,通常只須料到一招,即足制勝,點頭道:“了不起,了不起!” -- 出自“依天屠龍記” 第八章 窮發十載泛歸航 通過小說里這么多的對話,我們可以知道金庸先生一直在強調高手之間的競爭就是“先機”的競爭,料敵之先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預測,通過分析對方當前的武功招式,預測下一步的動作,這樣可以取得一個招式的時間,那么身法再快也不足以彌補一個招式的時間,這個我想就是王重陽,黃裳之輩天天在悟的東西吧。 今天早上我華禹同事又來找我,談到昨天的分析,提出事物的規律問題,預測必須要了解對方事物的規律,問題是這個規律怎么找,這個不是本人要談的,但我覺得規律的尋找第一要有良好的基礎,第二要有一個正確辨正的思維體系。 其實預測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直就用著,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罷了,比如下棋,我們總是想著假設我方落子之后對方將會怎么下。會做菜的,能夠想象自己下什么料能做出什么樣的味道,也就是“大長今”里長今具有畫出菜的味道的能力。等等之類的太多。 接下來談談應用“預測”的好處,舉個例子:本人發現大多數人看書是順著書本上的內容走的,看起來不累,容易融入,問題是往往看完就忘了,必須通過做題等手段才能鞏固。這種類型的叫讀書型。有一部分人看書不是這樣看的,他是先看這本書的前言等,了解這本書或者這章節講什么內容,然后自己先想一通,該怎么做怎么做,之后去跟書本印證,對比,若相同會很快理解,若不同可能苦苦分析原因,找出自己或者對方的缺點,若不如書上的高明,則大大感嘆,心存佩服,問己之為何不如,尋找原因,時時如此學習思考,此人能不成大牛。這種類型的叫研究型。 國人往往喜歡玩虛的東西,不會把事物量化,比如“天地人和”,這種意境太高,高的讓人琢磨不透,但又陶醉于這個所謂的境界之中。所謂的境界其實就是我們所理解不了的東西叫境界,本人一直想把一些境界具體化,也就是量化,在現實中找一個對應的,不要讓他們太高深。西方這么多年的科技發展給我們一個答案就是一切都是可以量化的,不能量化是因為我們理解的不夠深入導致的。 技術不能就是技術,不能老拘泥于技術,其實生活就是技術,從書本中,生活中學習技術,應用于生活,目的還是生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