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經過了前段時期以光伏、風電為主的投資狂潮后,進入了低谷,有的企業破產,許多企業在經營上舉步維艱。中國在新能源項目方面的投資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老百姓沒有得到實惠,拉動傳統產業發展的效果不佳,市場價格偏高。新能源產業何去何從?反思中國新能源產業所走過的歷程,首要的問題,是發展路線的問題。 一、技術路線,熱源還是電源 當前的新能源產業在能源轉換技術方面主要有兩條可供選擇的路線,一條是以太陽能光熱、生物質應用為代表的,優先轉熱的“熱源”路線;另一條是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優先轉電的“電源”路線。西方發達國家選擇“電源”路線,是建立在將污染大的產業(光伏電池矩陣)置于發展中國家的前提下的,成本太高,從全產業鏈角度來看,能耗高,污染大,得不償失。無論是“電源”,還是“熱源”,都有許多難以解決的“瓶頸”。走“電源”這條路線,短期利益較大。然而對于起步階段的中國來說,跟隨西方國家“電源”路線并不適合國情,必須改變這一路線,盡快轉到適合中國國情、可持續發展的路線上來。 比較熱源與電源路線,前者具有明顯的優勢: (一)轉換效率。熱能的轉換效率高,使用成本低。以太陽能為例,集熱效率可達90%以上,而目前商業化的光伏產品的發電效率在20%以下。 (二)儲能成本。儲能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品質,滿足高峰期能源供給的需要。目前鉛酸電池儲電價格每千瓦時800元左右,鋰電3000元以上,而使用常見相變材料儲熱,價格則要低得多。 (三)制造基礎。中國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巨大的市場。熱能產品的原材料是鋼鐵、玻璃、水泥等,中國通過房地產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制造這些原材料的強大產能。中國在低溫端熱能產品(太陽能熱水器,使用溫度在100度以下)應用規模,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具有向高溫端熱能產品(做飯、取暖、發電等,使用溫度在300度以上)發展的動力,市場巨大。 (四)相互關系。解決了熱能問題,就間接解決了“電能”相對緊缺的問題,還能降低能源消費的總成本。能源終端70%至80%是以“熱能”的形式消費,直接使用熱能,可以減少電能的消費。直接使用熱能的成本較低,以空調為例,可降低能耗30%至70%。太陽能高溫熱源既可用于太陽能制鹽、海水淡化、太陽能制氫等工業領域,也可用于滿足家庭與單位的烹飪、供熱(開)水、供暖氣、烘烤等使用要求,替代燃煤、燃氣鍋爐等。 因此,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技術路線選擇上,應優先選擇熱源路線。 二、經營路線,為民還是為利 目前新能源企業的盈利來源主要有三類,股市帶來的資產溢價,工程盈利,政府補貼。少數企業獲得暴利的示范作用,引起了許多企業對新能源產業的關注,形成了中國企業投資新能源項目的熱潮。2011年中國企業對新能源項目的投資額達到了世界第一,但是,許多企業并沒有實現預期的投資回報。 企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是要有穩定的市場,而目前以概念宣傳與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新能源產業特點就是變化大,盈利誘惑多,適合于少數投機企業,不利于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要符合3個條件:第一,要老百姓得到好處,能夠成為惠民工程;第二,能夠包容性發展,也就是與傳統產業是接軌的;第三,與市場接軌,也就是可以市場化方式生存。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熱能源轉換成電能的終端產品,如風電、光電,其成本遠遠高于市場價格。而直接“熱源”的終端產品,如太陽能熱水、蒸汽的成本,大大低于市場價格。那么,為什么現在許多企業置事實而不顧,瘋狂地投資電能項目呢?一個許多人都能直接感知到的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特征是,觀點大于事實、感性壓制理性。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對于靠機遇富起來的投資人,強化運氣,忽視理性,不重視科學,看到了投資新能源項目獲得暴利的示范,不問真假,不管未來,而盲目行動。 經歷了挫折才會清醒,才可能改變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對于經歷了新能源項目投資挫折的企業來講,最重要的是要認識清楚造成挫折或者形成問題的根本原因。現代企業出現的諸多問題,根源之一是企業家所認同,或者堅持的數量無限增長的理念,蘊含著巨大的風險。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無限增長。無限增長的理念違背事物運動規律,堅持經濟(財富、金錢)無限增長的理念,就是逆道而行。 對于從業于新能源產業的企業來講,怎樣才能可持續發展呢?起點是轉變觀念,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從追逐財富轉向為民著想,為民服務。歸根結底,就是要將為“利”的理念轉變到為“民”的理念上來。民眾實際關心的是電價,至于環保、綠色等宣傳概念,是要由國家來落實的。未來是否可行,是否值得推廣,是要有事實依據的。 只有堅持為民著想,為民服務,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三、政策路線,投資還是消費 新能源產業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從國家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財政支持政策。如國家的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貼,地方政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專項計劃,新能源產業促進政策等。這些政府的主導方向都是促進投資,存在一定問題。 例如,財政部會同科技部、國家能源局頒布的《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可能出現弄虛作假、變賣項目資產(以庫存產品應付項目驗收,然后再低價變賣產品盈利)等問題。 為解決這類問題,需要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模式。2002年國家以全補貼的方式實施過“送電到鄉”工程,在西部地區建設過一批光伏電站。由于缺乏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光伏電站的保修期后,缺乏維護,有些光伏電站無用了,甚至被當作廢品賣掉了。發展中國新能源產業,不能僅用促進投資一種政策,應當解放思想要,考慮政策的多樣性,互補性。 實際上,現在新能源產業還處于財政輸血的培育期,怎樣從輸血機制轉變為造血機制一直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家電下鄉消費補貼的政策值得借鑒,將政策的作用點從投資轉向消費,可增加政策的多樣性、互補性。可根據需求方的支付能力,制定消費補貼政策。例如,西部地區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現有的扶貧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只是考慮為民眾無償提供太陽灶、光伏電站等用品或者設施。由于是無償供給,許多人就不會愛惜,造成了浪費,還助長了等、靠、要思想。可將現有的政策作適當的調整,為需求方提供一定的消費補貼,鼓勵有償消費,引導民眾通過勞動改善生活條件。 在項目導向方面,要突破單一性,支持多樣性,特別應支持統籌兼顧的綜合利用項目。例如,光伏發電與現代農業一體化這種中國特色新能源項目,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創新型發展模式。在財政政策上支持這類項目,不但能夠解決目前光伏發電缺乏可持續發展模式問題,還能夠為解決三農問題、就業問題、擴大內需問題等政府關心的問題提供一種整體解決方案,一舉多得。 四、行政路線,保守還是超越 新能源產業的主要引導者與管理者是政府,在各級政府的規劃中,都列入了與新能源、節能產業相關的內容。而在實際操作中,行政管理人員以保守的方式管理新能源,關心的只是借新能源之名能引進多少投資,完成考核或者獎勵指標,較少關心或者思考新能源產業的實際作用。有些人只是用新能源概念編造故事,圈占土地資源。 行政管理者對新能源的認識至關重要,沒有深刻的認識,難有自覺的行動。新能源的科學內涵是什么?新能源對調整經濟結構的作用是什么?新能源產業管理的抓手是什么?這些基礎的知識,行政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當前一些對新能源的認識只停留在是太陽能、風能,不是化石能源,這樣的表面、感性的層面。而對新能源的內涵、經濟功能、作用點等缺乏了解,更需要掌握新能源產業的建設規律,以及科學方法。 許多地方政府都設立了新能源管理辦公室、新能源促進委員會等管理部門,但是,在管理機制上,還是平移原有的行政管理體制,缺乏針對新能源產業特征而設計的考核指標,以及鼓勵與制約機制。要鼓勵自主創新,制約借新能源概念之名,謀私利的行為。 對于新能源產業管理這種新的行政管理職責,當務之急應突破原來的保守管理體制,改革出一種適合當地實情的超越之路。具體的抓手有兩個,一是加強管理人員的崗位培訓,持證上崗;二是建立新能源應用示范點,重點要鼓勵熱源、綜合利用示范點的建設。通過人員認識與實踐水平的提高,提高行政管理能力;通過示范點建設,取得有效的技術、經濟數據,增加吸引投資的實力。 總之,要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必須突破現行保守的行政管理體制,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超越之路。 建設新能源產業,任重道遠。中國在前一段時期新能源產業建設的探索性實踐中,走了一些彎路,交了一些學費。這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在反思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找到更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路線。 (吳曜圻 解維領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超越之路課題組、安徽省宿州市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