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徐潔云 臺灣地區電子業者將三星視為“臺灣公敵”,事實上,它幾乎是全球電子業者的敵人。 這家韓國電子業巨頭十年之間奪取了日本企業在這一領域中縱橫30年的榮光,更是建立起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垂直整合帝國。 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日元升值韓元貶值等均被認為是三星反超日系電子企業的重要因素。 不過,更為關鍵的仍是它的空前規模的高效率垂直整合帶來的模式紅利。 三星原本也是日本業界的好學生。從上世紀60年代起,它模仿著日本企業們開始搭建“整機+關鍵零組件”的垂直整合模式。 不同的是,它最終做得更為徹底、更具效率。 日本電子業界品牌林立,索尼、松下、東芝、日立、NEC、三洋等分屬不同的綜合商社,各商社間又派生出血緣復雜的金融關系。在日本國外,他們往往抱團,但在日本國內市場中競爭又極為激烈。 這使得日本的垂直整合模式并不徹底,一方面品牌諸多,另一方面多數品牌的垂直整合也并非真正全面鋪開,而是各自有選擇地布局,如夏普布局面板制造,索尼、東芝等布局半導體等。 況且,這些努力中不少因決策失誤而最后陷入失敗。如日本各企業投資的DRAM芯片業務多次重組,卻仍陷于困境。又如液晶工業中最負盛名的先行者夏普,在追逐“高世代領先”策略中對龜山等工廠的投資達到1萬億日元,但開工率一直沒能超過50%。 東京CPI會社力研究所主席長谷川和廣說:“它們(日本電子企業)過多地、錯誤地投入資金,增加產能。這些產能變成了它們的負擔,導致了巨額虧損。” 而三星居然真正擁有了完全獨立的垂直整合王國,眾多關鍵零組件,從液晶面板,到CPU流片,再到存儲芯片,它都能自給自足。 “這使得三星的垂直整合更有規模效應和效率。”isupply(全球電子行業調研機構)半導體分析師顧文軍說。值得注意的是,三星超過一眾日企,是在本世代主體技術體系趨向成熟,日企也失去了上世代產品源頭性創新能力之后,規模與效率成為了東亞電子企業間競爭的主流因素。 同時,三星的這一模式真正顯示巨大威力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三星自有品牌終端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打開局面之后,同步成長的品牌與自有供應鏈相互協同保證了這一模式的功效。 “強勢終端品牌對三星整體優勢有著顯著的放大作用。”一位臺灣電子業者說。 臺灣地區電子業者對此懷有深沉的痛。他們最早提出了“微笑曲線”理論:在設計與品牌之間,代工制造獲得的利潤最低。與日本、韓國相似,臺灣地區內需市場狹小,但不同的是PC代工起家的他們相較前兩者缺乏自有品牌的優勢。 他們也曾做過不少努力,但最終都陷于失敗。宏碁與明基分家、華碩也將其代工品牌和碩聯合剝離,至今他們都沒有走出一個宿命:代工與品牌不能兼得,所有相關嘗試無一獲得成功——他們由代工起家,后續再想做品牌則難消代工合作伙伴的猜忌。 而借助垂直整合模式及不斷增強的規模,三星甚至可以將日本、臺灣地區電子業者作為三星的“水庫”:當供應鏈產能緊縮,三星放單吸量,狙擊其他終端品牌對手;而當行業產能過剩時,三星則“開閘泄洪”,只收自家訂單,將其他關鍵零組件業者拋于水深火熱中。 這樣的把戲,三星輕車熟路地玩過很多次。2008年,因經濟危機肆虐,面板工業出貨急縮,三星電視業務則更多采購自家出產的面板,拋棄了臺灣的面板業者,任由其自行掙扎;當2009年時,三星又突然向臺灣面板業拋出大筆訂單吸貨,使得我國大陸整機廠商陷于面板缺貨窘境。 三星在DRAM存儲芯片領域還曾不惜自身虧損,巨額砸盤打壓價格將競爭對手逼上絕路,2009年初原世界第二大DRAM廠商奇夢達破產即與此有關。 更為可怕的是,三星這樣的怪獸同樣極善于學習,腳步迅捷。去年它已超過中芯國際,躋身全球前五大芯片Foundry(代工廠)之列。 “他們的學習、進步能力非常強,憑借龐大布局,接觸各類外部合作者,在與外部業者合作時也經常偷師,當然這與它連續多年每年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巨額投資有關。”顧文軍說。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描述得更直接:“三星擅長模仿別人,再把對方宰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