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篇國外新聞爆出中國正計劃制定自主的ISA指令集架構標準,來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這則新聞提到了MIPS這家RISC處理器的鼻祖,他們最近謠言纏身,也有傳聞說有中國公司會收購MIPS,可是實際上中國有自己的指令集架構,那就是來自臺灣的晶心科技公司(Andes)的指令集架構AndeStar。 似乎我們都沒有聽說過這個架構的處理器嘛,這家公司也是不太出名,因為這家公司2008年才推出第一款32位嵌入式處理器核心AndesCore─N1213,但是現在已發展成亞洲第一的微處理器IP廠商,這個亞洲第一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難的是推出自己的內核與指令集架構要讓別人來用,需要有大量的工作來推廣整個生態系統,所以按照晶心科技總經理林志明的說法,做處理器架構的公司前面5年都是非常艱難的,當年ARM一開始也是度日如年,后來抓住了手機市場的機會又有貴人相助才迅速壯大。說不難是因為現在做處理器IP授權業務的公司現在已經屈指可數,大約就是ARM、MIPS、ARC、Tensilica再加上晶心,大約五家左右,其中只有晶心一家在亞洲,所以奪得第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由于ARC已經輾轉成為EDA巨頭Synopsys所屬IP業務的一部分,在全球處理器IP第二大廠MIPS尋求買家后,晶心科技有機會取代成為全球僅次于ARM的第二大處理器IP供貨商。 目前市場上內嵌Andes處理器的應用芯片已超過一億顆,單月出貨千萬套,顯然在ARM與MIPS兩大巨頭的夾擊下,晶心找到了自己的市場空間。使用Andes處理器的產品主要在手機、網通、觸控以及固態硬盤SSD控制等領域,也就是傳統的嵌入式領域,在這個領域由于應用相對固定,需求也比較多樣化,所以處理器架構也比較多樣化,除了ARM的Cortex-M家族日益強大以外,各家MCU巨頭都有自己的私有架構。現在整個MCU市場轉向32位處理器的趨勢非常明顯,而晶心正是順應了這個趨勢,而獲得了自己的市場空間。談到自己的技術優勢,晶心首席技術官蘇泓萌認為,他們的處理器架構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針對嵌入式應用,所以在攻耗與芯片面積方面相對ARM和MIPS都具有優勢,因為他們一開始都是針對通用計算領域設計的,雖然后來經過多次的改進,但是歷史的包袱仍舊存在。 晶心科技最近推出了16/32位混合指令集架構AndeStar V3,AndeStar V3可產生更小的執行代碼,加速執行效率,且客戶可使用容量較小的內存,以降低IC成本。對于MCU常用的基準測試程序的執行代碼,V3平均比前一代V2小20%。另外,由于導入全面C語言嵌入式軟件開發(All-C Embedded Programming) 的設計環境,提升了中斷處理機制的效能提升,及增強除錯的功能,可以大幅縮短客戶在產品開發與上市所需的時間。同時使用16/32位混合指令集架構也是為了降低程序所占用的存儲空間,而ARM Cortex-M所使用的Thumb-2指令集也是這樣的混合指令集,但是晶心更早使用這種混合指令集,顯示了他們在指令設計方面有獨到之處。 當然晶心科技最近也開始開發浮點處理器和DSP的IP,他們的野心應該已經不止MCU市場了,他們的N12內核就是針對高端的基于Linux的應用,可以用于網絡通信等高性能領域,而他們的多核處理器內核也正在研發中。這一切都表明,這是一家成立不久但是充滿野心的公司。當然更加令人生畏的是它的背景,它的大股東是半導體制造巨頭臺積電,無怪乎現在已經叫出要成為第二大的IP供應商甚至有收購MIPS的傳聞出現。不過林志明總經理否認了他們要收購MIPS的傳聞,聲稱是因為公司的資金量不夠,但是內部有過討論這個事情。 晶心科技的崛起和MIPS的衰落又一次證明了半導體行業的重心開始向亞洲轉移,亞洲地區的制造配套和市場容量成為其中最大的因素,而歐美在技術方面的優勢也在逐步減少。MIPS由于市場推廣不力,客戶規模不夠,難以維持公司的營運,所以股東急于出售套現,而亞洲公司則因為成本較低,可以在較低毛利下運營,在客戶規模不是很大的情況下仍舊能夠存活。而ARM以外的處理器IP公司的存在對整個行業的生態健康也非常重要,一家廠商壟斷的情況是整個行業不希望看到的情況。 回到開頭我們討論的中國自主指令集架構的問題,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不懂行業的官員提出的一個政治味道頗濃的提議,自己推出一套指令集在當代已經沒有什么難度,難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構建。晶心科技已經在市場上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那么中國的政府是否應該考慮這樣的民營企業呢?如果靠行政手段自己造了一套指令集而得不到市場的響應,實際上對整個中國的半導體行業沒有任何好處。以國家安全和利益為由制定的所謂自主技術標準已經有很多了,但是實際的利益大家都沒有看到。在技術交互日益頻繁的今天,一味提倡自主并不是一個符合潮流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