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過許多工程師講述他們曾經有過的杰出技術或產品研發事跡,但不知為何那些研發案最后宣告取消,而他們通常會以“生不逢時”來緬懷那些逝去的成果。 筆者最近在日本工作,讀到日文雜志《Economist》上一篇采訪前Sony設計工程師前田悟(Satoru Maeda)的文章,他曾在2000年領導Sony團隊開發AirBoard產品──你記得那是啥嗎?好吧,我想你大概忘了,那是一款比iPad早十年出生的平板裝置,標榜其食品功能、觸控屏幕介面以及支持上網。該產品甚至被包裝成“不受地點限制的電視機”,也就是使用者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收看地方電視頻道。 Sony的AirBoard支持802.11a/b/g無線規格,在當時號稱具備15Mbps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其產品說明手冊上寫著:“800x600的彩色TFT LCD彩色顯示器,能用來當作電視屏幕,并支持其他功能例如視頻播放、上網/線上流媒體瀏覽、收發電子郵件以及數字相片顯示等,不必用到PC。AirBoard能通過觸控屏幕進行控制與功能選擇。”該產品的Wi-Fi系統所采用的是Sony自行設計的Hi-Bit Wireless技術,號稱可達到高傳輸速率。 不過,盡管投入了大量心力開發,并以Sony風格的營銷手法艷驚四座;該公司還是在2008年放棄生產AirBoard。催生該產品的前田悟仍認為,AirBoard曾經可能成為在21世紀初引領新風潮的產品,就像是1970末、80年代的Walkman一樣。 一個產品會走向末路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價格太高、品質與可用性等等;但通常沒那么單純,扼殺某產品的元兇可能是公司內部的“政治因素”,特別是當那家公司的各部門之間面臨財務資源與地位斗爭,或是大規模的組織重整行動時。所有的產品計劃領導人都知道,要獲得大老板的注意,以確保取得團隊所需的資源,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那些心懷惡意的經理們所扼殺的好點子,比挑剔的消費者扼殺的更多。 而Sony AirBoard的高定價──12萬8,000日圓(在當時約1,300美元),是讓扼殺該產品的最大元兇。前田悟在接受前述日本雜志訪問時表示:“2006年時,光是AirBoard 所采用的三星LCD顯示器,成本就要250美元左右;我老板卻告訴我,如果AirBoard的定價是500美元,應該可以賣得出去。” 如果Sony沒有停產AirBoard,這家景況不佳的日本消費電子大廠是否能挾iPad熱潮,讓該產品取得成功?前田悟在被問到是否試圖以其他方法說服Sony高層留下AirBoard產品時,只是歸咎當時的Sony管理高層:“Sony向來是一家能將新點子化為實際產品的公司,但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管理階層都是沒有親手創造過新產品的,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 你是否也有這類的故事可以分享?來聊聊你以前曾經催生過,但不幸最后流產的研發成果吧…順便說說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產品的終結,也許我們能從中學到寶貴的教訓。 |
沒必要聊了,因為原因就是這點,大家都懂的! |
GOOD |
剛剛給老機器IBM的X61配了個底座。原價可是一千多大洋啊,看來當時的定價太高了,買的人很少,以至于大量積壓,現在就是白菜價。19塊錢入手一個,光里面的那個具備串口并口四個USB接口耳機話筒插口電源接口等等的電路板都不止這個價啊。早知留到最后變垃圾,為何不當初定一個非常誘人的價格不賠本就行的賣出去? 貪心啊,以為都是蘋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