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機器人研發在全國已經位于比較領先的地位,但由于資金技術上的障礙,機器人從研發到量產還有不小的距離。離我們生活越來越近的機器人,何時能真正為萬千大眾服務仍是一個未知數。 從研發到投產得五六年 銀行嫌風險大不給貸款 變電站巡檢機器人是魯能智能最早量產的一個機器人產品。說到機器人的量產,山東魯能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厲秉強在和一些國內專家討論時也感覺到,“機器人搞了很多年,但距離批量應用還是很遠。” 對此,厲秉強認為,機器人本身的技術難度首先降低了量產的可能性。像機械手這種簡單的工業機器人,因為是在室內從事標準化生產,所以量產已經逐步展開。但對于具備運動能力需要在室外工作的特種機器人來說,環境的復雜性及非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就提高了量產的難度。 “針對巡檢機器人,我們已經有條生產線了。”厲秉強說,目前公司是訂單式生產,要根據變電站的具體情況提供不同大小和功能的巡檢機器人,并非標準化的產品意味著生產流程不能完全一樣。 除了技術原因之外,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制約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工業生產線上的機械手是大陸科技的一個研發方向,但不能形成規模化生產,沒有廣闊的市場訂單,就不能形成規模的利潤。 “研發中心生產一個機械手要600萬元,新興的企業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來裝備生產線。”張永佩說,高額的價格消減了企業對機器人的興趣。但另一方面,賣不出產品,機器人公司就沒錢生產模具、擴大廠房進行量產,因此機器人的價格始終降不下來。 遇到資金問題,科技企業首先想到的是向銀行貸款。在省發改委中小企業重點扶持對象中,大陸科技位列第二名,因此不少銀行行長都來公司考察過。由于大陸科技仍處在創業發展期,先期研發成本投入極高,一個產品從研發到投產,沒個五六年時間是不可能的,而這期間的投入對銀行來說是個風險,最終銀行貸款往往無果而終。 “量產之后,機械手的成本能從600萬元降到100萬元以下,這樣一來,市場前景肯定很好,但銀行貸款有自己的考慮,并沒有那么大的耐心。”張永佩無奈地說道。 政府支持集中科研機構 科技企業申請項目挺難 “我國的機器人研究起步于高校和科研機構,直到現在行業的話語權也是在他們手里。”張永佩說,國家針對機器人有不少資金扶持,但現在的科技立項大多集中在科研機構中。科研機構有其基礎研究的優勢,但在產品轉化上卻不如企業。 魯能智能和國內的機器人研究院所一直保持著交流合作,厲秉強認為,雖然國家的科技支持基本都在高校,但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卻有很遠的距離。很多機器人科研項目通過驗收鑒定,發表了相關論文就算告一段落了,根本沒有后續的產品研發階段。 “國外科研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國內對科技企業的重視還不夠。”張永佩說,曾經有高校找到大陸科技,表示可以幫助他們拿國家項目,但條件是拿到后資金要按比例分成。就算費大力氣申請下來,一般項目資金也不過幾十萬元,不能根本解決企業的資金困難。在大陸科技發展的近十年間,僅僅得到過一筆30萬元的專項資金。 張永佩說,科技項目難以立項也是制約大陸科技發展的一個問題,這樣一來,企業產品便無法得到政府有關部門認可與支持。由于國家對立項有相關的硬性規定,對自有土地和固定資產投資都有嚴格要求,達不到便無法立項,而很多合作商與投資商又比較看重是否立項這個條件,大陸科技因此失去一些合作機會。 “其實項目資金多少還在其次,企業看重的是項目帶來的影響力。”張永佩說,立項難的一個原因是企業本身對政府專項資金信息掌握得少,而且對具體申報的操作程序也不熟悉,所以一直不得要領。張永佩希望政府能簡化申報手續,或派專人指導企業填寫申請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