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光伏組件的10強企業中,中國就占了一半,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光伏大國”。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光伏大國,目前幾乎所有的技術設備和九成以上的原料依靠進口,98%的銷售依靠出口。目前的整個行業利潤嚴重下滑,整個行業不景氣,許多企業陷入停產或半停產的狀態。 光伏企業盈利難 “從產量上來說,我國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光伏大國,”成都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申林博士告訴記者。光伏已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可以與國際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競爭的產業。 2011年全球光伏組件10強:尚德電力(中國)、FirstSolar(美國)、英利綠色能源(中國)、天合光能(中國)、阿特斯(中國)、夏普(日本)、晶科能源(中國)、SunPower(美國)、韓華(韓國)、京瓷Kyocera(日本),其中中國企業占據半壁江山。 據了解,我國目前已形成包括高純多晶硅制造、硅錠/硅片生產、太陽能電池制造,光伏組件封裝以及光伏系統應用等環節的產業鏈,光伏設備制造及一些光伏配套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國內從事光伏產業的企業數量達到580余家,從業人數約為30萬人,涌現出一批諸如天威新能源、無錫尚德、英利等大型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并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利潤嚴重下滑,整個行業不景氣,許多企業陷入停產或半停產的狀態。 “隨著近兩年國內外多晶硅新建產能的陸續投產,產量持續增加,多晶硅供求緊張的矛盾趨于緩和。但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大多數多晶硅企業生產出現虧損,目前已有近80%企業停產。” 這是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日前組織召開的多晶硅產業專題座談會上的說法。 停產情況在多晶硅大省四川表現得比較明顯。據相關媒體報道,四川是國內多晶硅生產最為集中的區域,在工信部公示首批通過行業準入審查的20家多晶硅企業名單里,四川就占有6家,另外未被納入的還有幾家。不過,目前僅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和四川瑞能維持生產,其余都已停產。 記者查閱了幾家上市公司的公告,位于四川的川投能源在去年11月發布了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停車技改的公告,12月又發布了關于托管的天威四川硅業有限責任公司臨時檢修停產公告;樂山電力在12月也發布了樂電天威硅業公司停產技改的公告。 “我們停產的多晶硅項目還沒有復產,行業確實不太好。”涉足多晶硅的岷江水電證券部人士告訴記者。 而在股市上,新能源板塊去年業績普遇“滑鐵盧”,更印證了光伏業的不景氣。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6日,新能源板塊中已經有39家上市公司公布2011年年報,合計凈利潤同比下滑9%,天威保變等公司的業績降幅甚至超過90%。 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新能源板塊業績遭遇“滑鐵盧”主要是受到多晶硅、風電設備等子行業的拖累。”如天威保變下屬新能源公司就受到嚴重影響,公司新能源企業投資收益為-12095萬元,較上年度下降33608萬元,下降幅度為156.22%。公司下屬的保定天威薄膜光伏、四川新光硅業、樂山樂電天威硅業均出現虧損。 為什么光伏大國其行業前景卻如此暗淡呢? 兩頭在外的“后遺癥” 中國雖然是光伏生產大國,但由于過去幾年國內光伏多晶硅產業嚴重依賴出口,目前幾乎所有的技術設備和九成以上的原料依靠進口,98%的銷售依靠出口。而從去年開始,歐美主要消費國對太陽能產品的需求減少,但國內多晶硅產量持續增加,最終導致價格快速下跌,行業內也就出現了大面積虧損。 但是,光伏業的麻煩還不僅在于歐美市場需求疲軟。 “在全球經濟尚不景氣的背景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對華反傾銷再度來襲,對光伏業影響也是較大的。”華泰證券郭春燕告訴記者,光伏行業更是反傾銷襲擊的重災區。 3月21日凌晨,美國商務部設定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關稅最高稅率4.73%,最低為2.90%。根據美國商務部宣布的初裁結果,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面板制造商無錫尚德將被要求支付2.9%的懲罰性關稅,天合光能則高達4.73%,以作為對這兩家公司接受中國政府補貼的懲處,其他中國太陽能設備制造企業將會被征收3.61%的懲罰性關稅,在這一裁決公布前90天的所有進口產品將會被追討相應的關稅。 此外,美國商務部正在對中國光伏企業是否存在傾銷問題進行調查,計劃于2012年5月16日公布相關初裁結果。同時,國際貿易委員會也在進行相關調查,預計于2012年年底之前完成。在此之前,針對反補貼和反傾銷所執行的稅率均為臨時性稅率。 目前,國內光伏企業在美國銷售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大概在每瓦0.75美元左右,而美國公司的平均價格約在0.97美元/瓦左右。 “隨著反補貼稅和反傾銷稅的相繼推出,國內光伏企業出口到美國的光伏電池稅收可能增加30%左右,這將導致國內的光伏電池企業失去價格優勢,喪失了最重要的競爭力。”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告訴記者。 這一結果雖然與此前最高征收100%關稅的最壞預期好了許多,但是更令業內擔心的是美國裁決帶來的“蝴蝶效應”。歐洲市場如果效仿美國,將對中國光伏產業造成致命打擊。 數據顯示,中國出口的光伏產品,歐洲市場大約占70%左右,美國占10%左右。“國內光伏產品主要是銷往歐洲市場,尤其是德國市場。目前德國經濟也處于比較艱難的時期,其光伏產業的發展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在此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這對于國內的光伏企業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沈宏文說。 實際上,早在一個月前就有報道稱,深陷生存危機的德國太陽能產業預計將向歐盟提出申訴,狀告中國太陽能產品廉價傾銷的不公平競爭。 “我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現狀至今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這導致國內光伏企業過度依賴出口。因此,一旦未來出口受阻,國內光伏業目前遭遇的產能過剩和價格下滑的問題將進一步加劇。”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告訴記者。 面對如此境地,光伏產業又將何去何從? 路在何方 “光伏行業暴利時代已成歷史,行業的寒冬并非壞事,可以實現優勝劣汰,將那些想撈一把就走的企業淘汰出局,也讓真正在這個行業有競爭力的企業成為“國家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馬學祿告訴記者。 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也表示,“雙反”不是壞事,若中國光伏企業能在美國“雙反”貿易戰中贏得勝利,或能杜絕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效仿。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積極應對“雙反調查”是必須的,但這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光伏產業是政策市,由于高成本的先天缺陷,若沒有政策扶持就無法與常規能源行業進行競爭。地方政府是此次危機的“罪魁禍首”,為了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搶項目搶投資,對新光伏項目從土地、資金、政策都大力支持。一些企業也借機圈地,把光伏當成像房地產和煤礦一樣可以掙快錢的行業,光伏企業可謂遍地開花。行業遭遇危機和反傾銷調查也就是預料之中的事了。 那么,作為企業應如何自救呢?大多光伏企業自找出路,將生產基地轉移海外。“我們將考慮未來在美國建廠,并且打算通過第三地來向客戶供貨。”晶澳太陽能一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在晶澳太陽能之前,包括尚德電力、阿特斯等企業都已紛紛在美國和加拿大建廠。不過,工廠規模并不是特別大。如尚德電力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初期規模只有30兆瓦,但尚德電力去年全年的銷售量已達到2000兆瓦了。江蘇嘉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鈕阿興、阿特斯全球銷售與市場營銷高級副總裁莊巖也都表示,他們有海外建廠的計劃。除了單獨在海外設立工廠外,也會有光伏企業選擇與海 外工廠合資、合作的方式,將產能轉移出去。 “這些做法會在短期內形成一股潮流,但并非萬全之策,萬一美國人認為,你盡管在美國有工廠,但你的定價仍然低于美國當地廠商的話,也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來限制企業的發展。”這是許多光伏企業所擔心的。 過度依賴出口是國內光伏產業的瓶頸和軟肋,核心技術的缺失則是這個行業的致命死穴,光伏行業危機背后還隱藏著更大的危機。“中國光伏企業需要進行反思,把握機會調整產業結構,掌握核心技術,否則可能迎來比這次危機更危險的整個行業的生存危機。”這是記者采訪光伏產業有關話題時,多位業內人士的共識。 來源:中國商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