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設計了一種基于USB2.0芯片CY7C68013和Maxim公司的高速并行模數轉換芯片MAX1195的高速雙路數據采集系統,采用EZ-USB FX2 的特有的GPIF(General Programmable Interface)傳輸方式,徹底打破了8051CPU對USB2.0傳輸速率的瓶頸,同時避免了使用其他微處理器或者CPLD、FPGA等的硬件開支。本文詳細介紹了該數據采集系統的硬件組成和軟件設計,包括單片機CY7C68013的固件設計和計算機主機用戶程序。通過與高精度激光縱模分析儀的連接調試,證明該系統已經達到了既定目標。 1.引言 近年來,USB接口由于其傳輸速率高,真正的即插即用等優點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計算機接口如:RS232,EPP等。目前,許多的芯片生產商都推出了符合USB協議的芯片,如PHILIPS公司的PDIUSBD12,NS公司的USBN9602等。在眾多的USB2.0芯片中,Cypress公司的 EZ-USB FX2(CY7C68013)芯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本文設計了一種基于EZ-USB FX2和MAX1195的數據采集系統,該系統符合USB2.0協議標準,通過與高精度激光縱模分析儀連接進行調試,證明該系統達到了預定目的。 2. CY7C68013芯片和MAX1195芯片介紹 2.1 CY7C68013介紹: CY7C68013在一塊芯片上同時集成了USB2.0收發器,串行接口引擎SIE,增強型的8051微控制器以及一個可編程外圍接口 GPIF(General Programmable Interface)。CY7C68013的“量子FIFO”(FIFO,先進先出存儲器)特性使得無需8051CPU的任何干預,數據即可從外設上傳到主機,這種數據傳輸模式徹底解決了USB2.0收發器與一般8051微控制器連接時由于8051的時鐘頻率低而導致的傳輸速率瓶頸問題。 CY7C68013芯片的另一個突出優點是其“‘軟’配置”,代碼和數據能夠直接通過USB接口下載到片內的RAM上,這一功能通過Cypress公司獨創的“重枚舉”(ReNumerationTM)功能實現。CY7C68013芯片有四個可編程的批量、中斷、同步傳輸端點,可以分別設置為雙緩沖,三緩沖和四緩沖模式,8位或者16位的外部數據接口,該接口可以根據需要工作在GPIF或者SLAVEFIFO模式。其中GPIF能夠和絕大部分并行接口如 FIFO等實現“無膠”連接,即無需外加任何微控制器或CPLD、FPGA等。本文的設計中采用了GPIF方式。 2.2 MAX1195介紹: MAX1195是由MAXIM公司推出的一款低功耗、雙路、高速、八位模數轉換芯片,采用流水線(Pipeline)結構,最高采樣率 40Mbps,內部集成了兩個ADC,真正實現兩路同步采樣轉換。其工作電壓范圍是2.7V-3.6V,具有減小功耗的休眠模式和關斷(Shut- Down)模式,單端或者差分輸入方式,片上采樣保持(T/H)電路,內部或者外部參考電壓,含有用戶可選擇的數據輸出格式:二的補碼格式或者補償二進制碼格式,具有輸出使能控制 ,可以將輸出置為高阻態。此外MAXIM還提供了與MAX1195引腳、封裝完全兼容的10位、更高采樣率的模數轉換芯片,如MAX1197、 MAX1198等,因此系統升級非常方便。在本文的工作中,采用了內部參考電壓、雙路單端模擬輸入、補償二進制碼輸出格式。 3.系統整體構成及其工作原理介紹: 3.1系統構成: 系統的整體框圖如圖1所示。整個系統主要包括USB傳輸芯片CY7C68013,先進先出存儲器(FIFO)SN74V235和模數轉換芯片 MAX1195組成。反相器74LVC04主要起MAX1195和FIFO之間的邏輯控制作用。 圖1 系統整體框圖 3.2系統工作原理: MAX1195的兩路輸入信號是同時被采樣的,十六位的數據輸出總線使兩路數據可以同時輸出,分別占八位,即:D0A~D7A和 D0B~D7B;SN74V235輸入為18位,根據CMOS技術的要求,將未使用的D16和D17引腳接地。MAX1195采集到的數據首先送進FIFO里, FIFO的寫時鐘(WCLK)和AD的轉換時鐘反相,這樣可以充分滿足MAX1195輸出數據的建立時間,避免發生數據丟失或者數據重復寫入現象。 SN74V235的 (Programmable Almost Full)可編程幾乎滿信號經74LVC04反相后接MAX1195的Sleep和 引腳,以免FIFO發生溢出而丟失數據。SN74V235的數據輸出引腳Q0~Q15與CY7C68013的GPIF模式下的數據線FD[15:0]即端口B和端口D組成的十六位數據總線相連,數據SN74V235到EZ-USB FX2的時序過程由CY7C68013的GPIF控制。FX2采用了“量子FIFO”結構,在FX2里面,數據可以分為兩個域:USB域和GPIF接口域。這兩個域是獨立的,允許分別使用不同的時鐘和邏輯控制數據的傳輸,USB域是由SIE控制的,SIE通過USB口接收或者發送端點FIFO的數據。 FX2的“量子FIFO”能夠幾乎不花時間在這兩個數據域中的轉移數據,因為這兩個域用的FIFO在物理上是同一個。所以根據“量子FIFO”原理,實際上數據已經存在于屬于USB域的端點FIFO里面了,采用USB的BULK傳輸方式,使該數據完全不經過低頻CPU干預,而是采用FX2提供的 AutoIn模式,即一旦FX2端點緩沖區的數據達到指定字節數,數據將自動被打包從USB口上傳到主機。 3.3 GPIF波形及程序介紹: GPIF是FX2的端點FIFO的片內控制器,可以完全代替片外的控制器而實現FX2與外圍FIFO的“無膠”連接。GPIF的核心是一個可編程狀態機,可以產生六個“控制”(CTL)和九個“地址”(GPIFADR[8:0])信號,可以接收六個外部(RDY)“準備好”輸入,八位或者十六位數據總線,時鐘可以用FX2的IFCLK,也可以由外圍提供。本文GPIF接口的詳細硬件連接如圖2所示。 圖2 GPIF與SN74V235詳細連接圖 GPIF狀態機可以定義四個波形描述符,一般情況下是:FIFO讀,FIFO寫,單字/字節讀,單字/字節寫。Cypress提供了圖形化的波形描述工具GPIF Designer,用戶只需要給出GPIF波形,GPIF Designer會自動生成C語言的波形代碼Gpif.c,可以直接鏈接到用戶的固件程序中。本文中用到了FIFORd描述符,波形如圖3所示。 圖3 GPIF Designer設計的 FIFORd波形 4.系統軟件編寫 系統軟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下位機CY7C68013的固件,USB驅動程序和上位機主機應用程序。 4.1 固件程序編寫 對于下位機CY7C68013的固件編寫,Cypress公司給出了在Keil C51下的固件程序框架,固件框架完成EZ-USB FX2的初始化、USB標準設備請求處理、USB掛起模式下的電源管理服務和USB中斷處理。Cypress還提供了函數鉤子來加速用戶代碼的添加。用戶只需要簡單地提供一個USB描述符表和執行外圍功能的代碼即可。 4.2 驅動程序編寫 Windows系統下的USB驅動包括三層,從高到低依次是:USB客戶端設備驅動(USB Client Device Driver)、USB總線驅動(USB Hub(Bus) Driver)、主機控制器驅動(Host Controller Driver)。后兩者由Windows系統提供,用戶只需要開發USB客戶端設備驅動程序,Cypress公司提供了一個通用的驅動程序 (General Purpose Driver),即ezusb.sys,一般情況下,該驅動程序可以滿足FX2開發者的需要。本文使用了Cypress公司的通用驅動 ezusb.sys。為了使用ezusb.sys,用戶必須編寫對應的inf文件,inf文件將特定的USB設備綁定給相應的驅動程序,該inf文件參照 ezusbw2k.inf編寫。 4.3 主機應用程序編寫 通用驅動程序GPD即ezusb.sys提供了基本USB設備請求和數據傳輸的用戶模式接口,用戶模式應用程序通過Win32函數 DeviceIoControl()給設備驅動器發送請求。Ezusb.sys提供了基本設備請求、批量讀寫、同步讀寫等一系列IOCTL函數。這里以 IOCTL_EZUSB_BULK_READ(EZUSB批量傳輸)為例加以介紹。 批量傳輸模式下讀FX2的端點FIFO的關鍵代碼如下: DWORD ioctl_val=IOCTL_EZUSB_BULK_READ; //設置從設備中讀數據 Bresult=DeviceIoControl ( hDevice , ioctl_val , //從設備讀數據 &bulkControl , //端點號 sizeof ( BULK_TRANSFER_CONTROL), //傳入參數的大小 buffer , //讀數據的緩沖區 length , //讀數據的長度 (unsigned long *)&nBytes , //驅動返回的數據的實際長度 NULL); 限于篇幅,其他程序代碼從略。 6.結束語 本文的創新點是充分發揮了CY7C68013的優勢,利用FX2的內部可編程狀態機GPIF實現了與外圍FIFO“無膠”連接,避免了使用外圍ASIC或者CPLD、FPGA等的麻煩,系統升級方便。整個電路結構緊湊,占用面積小,便于攜帶。 本文采用Cypress公司的USB2.0芯片CY7C68013設計了一種通用的高速雙路同步數據采集系統,通過將其與高精度激光縱模分析儀連接進行試驗,證明該系統實現了數據的高速實時傳輸,達到了預先設計的目標。隨著USB口的進一步普及和計算機的發展,本文設計的這種USB數據采集系統必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作者: 岳躍平 霍玉晶 何淑芳 來源:微計算機信息 2007 年 第23卷 第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