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西邊不遠有幾個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中國IT第三極 50萬平米 上海華強北——全球電子采購中心”。 2007年在車上第一次看到時,我帶著新聞熱情下車,進入幾幢空曠大樓看了看,當時旁邊的招商中心里,幾個溫州老板在指點江山。我想,有他們炒生意,“上海華強北”不愁沒人氣。去年開幕時,我又去了,但沒感受任何華強北的氣息。 昨天,它再度讓我失望了。一年過去,那里依然空曠萬分。已開張的三大館,一、二樓商鋪數量雖能說得過去,但整體沒什么人氣。電子商城的物業方,在樓梯口擺了個牌子,聲稱已簽約的商戶,如某日還不入駐,將視為毀約。大概那些炒商鋪的溫州人,也沒生意吧。而我也看到,幾家已開張的商鋪打出了“轉租、出售”的牌子。 “華強北”是中國電子交易市場的代名詞,去過深圳的人,即便沒到過那里,也應該能感受到它的吸引力。那可是人聲鼎沸、人頭攢動。它是中國最具原生態的IT賣場文化。 那么,“上海華強北”怎么就成不了氣候呢?上述自稱中國IT業“第三極”的“上海電子商城”,是中國電子商會極力推動的大項目,總面積50萬平方米。而且,硬件配套一點不差,酒店、交通規劃都很齊全。周圍人流量也很大,可就是少人光顧。 上海多的是IT連鎖賣場,徐家匯那邊算是國內著名的IT業零售中心。即便如此,人氣與影響遠不及華強北。 而一個變異的去處,倒是可以被稱為小華強北。那就是上海地鐵三號線寶山路站對面以虬江路賽格為核心的電子賣場,但是,那里主要是二手貨,而且假貨不少。去過一次的人,很少再度光顧。華強北的某些角落也有類似局面,但整體上卻是依照產業鏈上下游所做的布局,從上游元器件到下游終端,一條龍服務。難怪有人說,華強北就是全球電子業的衍生品。 一位同行對我說,每次逛這里,都會有創業的沖動。因為,看上去,財富如此親近。 我想,上海出不了華強北,應是一種文化氛圍的不同。 當然,深圳那邊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那一帶,聚集著中國數量最多的家電業、IT零部件制造商,它有著技術與制造業優勢。而毗鄰香港,深圳更能便捷地獲悉全球最前沿的消費趨勢,至于依靠香港倒貨、甚至走私,那更是華強北電子業發展初期的天然條件。 而要打造中國IT業第三極的“上海電子商城”,則是建立在一些看上去比較規范的論證上。筆者查閱了這一項目當初的構想,其基本套路就是,上海的物流基礎、商城的面積與規模、周邊商業地產的開發價值。這哪里是在做IT業第三極,更像是賣房子、租賃房子的,它想做的或許更是個商業地產吧。 中國電子商會扮演商業地產開發商也無可厚非,畢竟它要出售房子、租賃商鋪,結果也可能會誕生一個與華強北、中關村并列的“第三極”。但在技術、產業配套、創業文化缺失的局面下,上海華強北的夢想實現起來恐怕很難。 而我也并非是完全贊揚深圳華強北的存在。身處它的外面,你會看到富麗堂皇的大廈,而進去之后,人聲鼎沸之中,擁擠的、惡劣的消費環境實在讓人難以長久駐足。難怪那里多以批發為主。它不應該是中國IT交易市場的唯一標準。所以,每當路過那里,看到“上海華強北”一詞,我就覺得,上海IT賣場文化的建設,多少有些盲目。 作者:第一財經日報 王如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