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邊走 數碼影音產品的基本原理是將影音信號通過主芯片(SoC)的處理,通過顯示器件(LCD、OLED)等來顯示圖像;通過電聲器件(主要要是各式喇叭)來還原聲音。 拜托顯示技術的日新月異,短短幾年從標清發展到了高清、全高清,超高清也即將商業化。影像顯示質量得到了普遍的認可。 可是,與此相輔相成的另一半—音頻呢?人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窘境:今天的電聲器材最主要、最常用的還是幾十年前就發明的喇叭,工藝有改進、材料有改進、質量有改進,但基本原理沒有變化,它的本質沒有任何的變化。工程師們還是不得不用這些“經典”的電聲器材來傳播聲音。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人們對小型化、輕薄化無窮無盡的追求,這些喇叭的面積、體積、重量不得不一再壓縮。而這又恰恰與提高音質的要求背道而馳。 手提電腦、平板電腦、導航儀、多媒體播放器,當然也包括那些沒有顯示器的Boom Box以及各式蘋果播放器等等,最典型的就是平板電視機。 在本年度一月份美國的CES展覽上,看著這最摩登的電視機,不禁疑惑,這喇叭躲在哪里?為了滿足這“超窄邊框”、“超薄”的設計,喇叭一定被迫“超薄”、“超扁”、“超小”到了極致。 聲學原理決定了喇叭幾何尺寸的縮小將嚴重影響它的聲學特性。低音首當其沖,就算是沒有所謂聲學知識的人也能從生活常識中得知:低音需要大喇叭,低音喇叭都是很大的。看看圖中的電視機,它的喇叭能有多大呢? 現實就是這樣,現在的數碼影音產品,聲音質量要遠遠落后于圖像質量,而且這樣的差距還在加大。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工程師們面前選擇的出路主要有兩條,大家一定想到了,就是硬件和軟件。 所謂硬件就是設法突破聲學極限制造出既小、聲學表現又好的喇叭。但目前的實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 從技術上來看,喇叭發明至今技術上未有顯著突破,除非發明新的聲音傳播方式和材料,否則非常艱難,或者短時間內難有突破。 從經濟性上來看,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喇叭的聲學質量提高一點,它的價格可能要數倍的提升,性價比迅速下降。 改進喇叭,工程師們絞盡了腦汁,通過下圖這些喇叭可以看到他們所做的努力。只不過技術代價、經濟代價、成本代價都很高。 其次就是通過軟件技術來嘗試了。敢于考慮軟件是因為受惠于IC技術的突飛猛進,數碼產品的主芯片功能越來越強大。它的運算能力往往不亞于一臺電腦,這給軟件產品的應用創造了一個優良的運行平臺。 工程師們想到了運用心理學、聲學原理,在不改變原來產品硬件聲學系統的任何特性的情況下,利用軟件通過對音頻信號進行實時處理來人工制造出一種更“悅耳”的人工聲音。 通過這樣軟件處理后的聲音,高音清澈、對白清晰、低音渾厚。同時還能僅僅利用雙聲道系統來擴展聲場,使得聆聽到聲音似乎不是從這眼前的喇叭中發出,而是從一個更廣、更深、更前的空間里發出來的。 同樣,就是利用這雙聲道系統,它還能制造出“3D聲效”和“環繞聲”,可以聽到雨頭頂上方的瓢潑大雨;也可以聽到腦后的晴天霹靂。這一技術美其名曰:“聲效增強技術”。 這一技術的出現不僅幫助喇叭提高了聲音的質量,同時還突破了通過喇叭不可能完成的聲音效果。 專家的介紹使人們滿懷信心并充滿了期待:它已經商業化,可以運用在任何具有一定DSP運算能力的數碼影音產品中,不需要增加硬件成本、也不需要改動任何的硬件設置,它的成本遠遠低于對硬件的改進。 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它極其“智能”,能夠偵測系統本身的聲學特性,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喇叭本身的潛能來“制造”出最悅耳的聲音。而不是一個標準、固定的軟件來應付所有不同的喇叭。 現代科技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人工聲音”你接受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