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rendForce集邦咨詢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最新研究,在2025年各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的前提下,預估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20億美元,2024年至2027年間的市場規模年復合成長率將達154%。其中,服務型機器人受惠于生成式AI技術,對市場的吸引力將顯著提升。 ![]() 從技術發展重點分析,現行軟件平臺重點關注機器學習訓練與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型態則聚焦協作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型機器人,以適應多元環境與人機合作互動。目前美、中廠商積極投入與擴大人型機器人測試,許多領先廠商的產品完成度也不斷提高,如Agility Robotics開發的Digit、Apptronik開發的Apollo皆有上市規劃,Tesla(特斯拉)打造的Optimus亦計劃在2025至2027年量產上市。 TrendForce集邦咨詢表示,人型機器人能否邁向商用,關鍵在于體察認知、對話交流和運動執行能力的實現。受惠于生成式AI,機器人的認知能力已有飛躍性成長,可透過感知層掌握人事時地物;對話能力也顯著進步,能夠與人類進行多層次對話交流。 人型機器人的運動執行能力取決于關鍵零組件技術,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調查,目前人型機器人各項零組件成本占比中,以行星滾柱螺桿占22%最高,其余有復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占6%等,且零組件領域皆存在一定程度之技術壁壘。預期人型機器人的軟硬件供應鏈將與智能終端設備、工業機器人及無人機供應鏈高度重疊,目前在此三類供應鏈具備競爭優勢的供應商,未來更容易切入人型機器人市場。 展望2025年機器人的應用場域,工業型機器人仍將以手臂撿貨為主,服務型機器人則有生成式AI加持,可支援多模態交流互動。TrendForce集邦咨詢指出,勞動人口短缺、高齡化程度高之國家已開始出現陪伴與照護需求,因此預期該類型服務機器人將于未來1至2年內嶄露頭角,徹底擺脫過去市場吸引力不足之困境。 多元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增長預料也將催生機器人即服務(Robot-as-a-Service,RaaS),供廠商、用戶以租賃取代購買,以降低前期成本與風險,這種商業模式將助國家、企業從無人化與自動化中受益,并能吸引家庭消費,從而加速機器人于各領域的滲透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