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人工智能(AI)正以其獨特的方式重塑世界。然而,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AI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9月10日,作為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場專注于“具身智能安全”的圓桌討論在“縱橫”論壇人工智能安全論壇上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承辦,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信息安全研究中心聯合承辦,安徽華云安科技有限公司協辦。本次論壇匯聚了來自全國頂尖高校的教授和行業專家,共同探討了具身智能的前沿話題,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思想的盛宴。 圓桌討論:智慧的碰撞 本次論壇由華云安創始人及江淮創新中心研究員沈傳寶先生主持。參與討論的嘉賓包括復旦大學教授張新鵬、武漢大學教授王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衛明、東南大學教授李松澤,以及深信服技術專家游建舟老師。這些專家學者在AI領域都有著深厚的造詣,他們的見解和討論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知識財富。 基本概念:AI的未來形態 在討論的開始,復旦大學教授張新鵬首先為我們解釋了人工智能中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GI(通用人工智能)以及具身智能的基本概念。張教授指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AI正逐漸從單一的任務執行者轉變為能夠理解、學習和適應復雜環境的智能體。這一轉變不僅為AI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安全挑戰。 安全問題:具身智能的挑戰 緊接著,武漢大學教授王騫深入介紹了具身智能的安全問題。王教授強調,具身智能系統在與物理世界互動時,其安全性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穩定。因此,如何確保這些系統在面對各種潛在威脅時的安全性,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認知安全:智能體的思維保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衛明則從認知安全的角度,探討了具身智能中的安全問題。張教授提出,認知安全涉及到智能體的決策過程和數據處理方式,我們需要確保智能體在處理信息時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防止錯誤決策帶來的風險。 大模型的缺陷:技術的風險 東南大學教授李松澤則聚焦于具身智能中大模型的缺陷問題。李教授指出,盡管大模型在處理復雜任務時表現出色,但它們也可能存在缺陷和漏洞。因此,我們需要對這些模型進行嚴格的測試和驗證,以確保它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互動環節:思想的火花 論壇的最后,主持人沈傳寶先生邀請了在場的專家學者和學生們進行了互動。大家就具身智能的安全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現場氣氛熱烈,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通過這些互動,我們不僅加深了對具身智能安全問題的理解,也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結語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具身智能逐步走向現實。具身智能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本次縱橫論壇的人工智能安全論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平臺,讓我們能夠聆聽頂尖專家的見解,共同探討和應對未來的安全挑戰。我們相信,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合作,我們能夠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發展,讓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有力工具。 關于華云安 華云安致力于構建人工智能驅動的下一代網絡安全防御體系,通過攻擊面管理、防御體系驗證、自動化防御的技術創新與突破,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打造下一代的云原生安全能力平臺,構建面向未來的智能化防御整體解決方案。 華云安是國內攻擊面管理(ASM)和安全有效性驗證(BAS)兩大細分領域的領導者。公司以攻擊面管理為核心,構建了包括網絡空間資產攻擊面管理(CAASM)、外部攻擊面管理(EASM)、智能滲透與攻擊模擬(BAS)在內的完整產品體系,以及智能驅動的自動化滲透和紅隊服務。華云安在智能攻防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技術創新、產品能力等得到眾多核心客戶的認可。在監管、電力、能源、金融、教育等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