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曾經是世界的“家電王國”,不僅家電業技術領先、產品精致,還幾乎壟斷了世界家電業市場,既是“日本制造”的代表,還是日本對外輸出產業四大支柱之一。但近年大環境起大變化,即中國、韓國等新興工業國崛起的結果,不僅產能、技術不再讓日本一枝獨秀,更在價格和銷售等領域也已追趕上了日本,使它在國內外首次面對強烈競爭,不得不撤退或轉型。 去年,日本經濟流年不利,不僅面對三一一大地震,產能下降,嚴重影響銷售業績;日元匯率飚升,又進一步削弱產品的競爭能力,明顯效果是企業收益大幅下降。更糟的是,屋漏又逢連夜雨,連遠離日本在泰國發生的洪災,也“禍延”另起爐灶、在泰國設廠生產的日資工廠,包括汽車裝配、家電制造、攝影器材等。廠房、機器、庫存,皆因嚴重淹水而長期停工,使日本企業更加雪上加霜。日本有450家上市企業在泰國設立分廠,它分設于7個工業區中,而一次洪災就沖毀很多日資工廠,有的暫時停產,有的遭到永久性破壞,真的是禍不單行。日本傳媒估計,這次洪災就使日資企業減少收益高達7000億日元。 日家電業全線大虧史無前例 去年年終,日本各大家電企業發表2011財年業績預告,即前三個季度(4月至12月)的業績結算數據,全是一面倒令人吃驚的負面數字。日本三大全球家電巨頭中,松下(Panasonic)預虧7800億日元(約合102億美元),夏普(Sharp)預虧2900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兩家公司均創下創業以來年度虧損最大的紀錄;索尼(Sony,)也預計本財年虧損達2200億日元(約合30億美元),是連續第四年虧損。 日本其他企業的業績也同樣不佳。NEC預計虧損1000億日元,公司計劃今后裁員1萬人。電子游戲業界巨頭任天堂也出現1981年來的首次虧損,總數達到650億日元。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業被迫加速轉型,包括轉向新興行業、減產裁員、同業合并,甚至退出家電產業,像松下的脫手“三洋電機”給中國的家電巨頭海爾、索尼將合資的韓國S-LCD公司的股份全割讓給韓國的三星、日立則將電視機業務全部實行代工生產等等。 日本家電產業這些年確實有走下坡的趨勢,但“全軍覆沒”則是史無前例的現象。深入分析,至少有6大因素,包括三一一大地震、泰國水災、匯率飚升、歐債危機、競爭力衰退,包括創新能力的下降、以及中國、韓國等新興國家的崛起。雖然天災人禍是意外,但競爭力的衰退則是無法挽回的趨勢,也是歷史輪回的必然。 中國成最大并購者 日本家電產業確實曾經輝煌。但從2010年開始,它不僅顯露疲態,還開始淪為外資并購的主要對象。NHK電視臺在2011年初就曾報道,日本2010年全年共有37宗并購案是由中國企業進行的,不僅數字比前一年增加了四成,而且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日本企業最大的并購者。 當時轟動日本的并購案中,包括中國一主要纖維公司(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成為日本著名紡織大廠RENOWN最大股東的并購案、中國最大電腦公司聯想集團和日本著名電子公司NEC 合資開拓全球電腦市場的方案。由于NEC是日本最大個人電腦公司,聯想也是全球五大電腦廠商之一,“兩強合作”,包括在荷蘭注冊成立新公司,在日本橫濱設立研發中心“大和試驗室”,在東京設立主要銷售辦事處等等,顯示聯想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吸收日本的一流技術、躋身成熟又極端排外的日本市場。 接著是2011年7月,中國海爾集團宣布以100億日元(約合1.3億美元),從松下集團手中接管“三洋電機”和它在日本、印尼、大馬、菲律賓和越南的家用電器業務,包括洗衣機、電冰箱等的銷售。 神話般海爾發跡史 海爾集團原本是由一家虧損147萬人民幣的小工廠發跡的。1984年,現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帶領一批人去接管這家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總廠”,第一年到處借錢渡過難關之后,便開始重新起步。先叢德國引進電冰箱的生產技術,改了商標,就是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同意它,以德文“琴島-利勃海爾”作為商標生產和銷售改良的電冰箱。琴島就是青島的別稱。 它先是過渡成為“琴島海爾”,再過渡為中文的“海爾”,也設計了英文的“Haier”商標,開始與國際接軌,步上開拓國際市場的發展道路。 根據國際市場調查機構Euromonitor在2011年11月發布的調查報告,海爾在全球大型家電市場的品牌占有率是7.8%,第三次蟬聯全球第一。旗下產品的冰箱零售份額為全球16.5%,洗衣機10.9 %,酒柜16.1%,泠柜16.8 % 。2011年發展成為總營業額1509 億人民幣(約300億新元),在全球7萬多名員工的巨大集團。 2003年8月,海爾在東京銀座,世界第四著名的黃金地段的屋頂,豎起第一座中國企業的霓虹燈廣告牌,標志著海爾在日本家電市場開始異軍突起,也象征著海爾進軍日本家電市場的決心。 2011年7月,海爾宣布從松下手中接管三洋電機的業務。2012年2月,海爾集團宣布在日本成立“海爾亞洲總部”和研發中心,不僅鞏固了收購日本白色家電業務的行動,也是海爾繼續在亞洲和全球部署擴展業務戰略的一環。 中國企業制造“日本商品” 海爾能否將已被日本人視為“斜陽產業”,而且被日本企業“逐出”產業主流的家電產業加以改造,并賦予它新的生命呢? 暫且避開海爾在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成功立足和發展的例證。首先是它進軍日本,不僅要占領日本市場,還要以日本為基地繼續向全球擴展。其次,打算充分發揮日本技術人員的專長,設立研發中心繼續改良日本產品,為整個集團達到取長補短和多元化成長的世界戰略目標。海爾不是單純要低價買下日本企業,趁虛而入,占領市場而已。 海爾在大阪設立“海爾亞洲國際株式會社”,繼續在日本開發、制造和銷售白色家電。除了“海爾”商標的中端產品,還有從三洋繼承發展起來的“海爾AQUA”高端產品。中國家電企業,在日本生產道地的日本商品,再銷售到東南亞,商品產地又標明Made in Japan,這將是新的流行和現象。 以后,Made in Japan與Made in China將更加混淆不清。這也許會使人混亂,卻可以訓練消費人變得更精明、更務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黃彬華是新加坡退休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