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長期吸引年輕海外人才 (2010-03-01) 許偉剛 對本地人才和海外人才做到一視同仁,只有這樣才能使歸屬感在海外人才的心里開花結果。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強大的秦國眼看就要一統六國了,這時秦王因為間諜事件突然對客卿不信任,發出了逐客令。一個年輕客卿李斯大為著急,連夜寫出一道勸諫秦王收回逐客令的奏折,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該文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強調:秦國之所以比六國強大,原因便是秦國四代君王都善于利用六國人才。 為什么我會想起這篇年代久遠的文章呢?因為我最近遇到這樣一個留學生。他雖然成功考取了一所政府學校,并獲得了獎學金,卻因學生簽證問題在移民局碰壁。看來海外學生在新求學之路,似乎有收緊的趨勢。 非新加坡公民的小學學費現在約每年1800元,中學學費每年2200到2400元不等,理工學費若沒有政府補助每年至少1萬多元。小學、中學、初院的留學生每兩年要向教育部的教育基金捐款1000元。從明年起中學、初院和理工的學費還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學學費更是升至每年大約1萬新元,可見門檻也在不斷地提高。 新加坡本來是很有吸引海外人才的優勢的。這里有著三所世界排名非常靠前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它們都得到政府資助和全球企業承認。外國學生一般先來新加坡修讀理工學院,五所理工學院每年共有2500個名額可以獲得政府補助,獲得補助的留學生每年只需支付約3000元的學費。以中國為例,3000新元合約1萬5000元人民幣,和中國部分大學的學費是差不多的,是一個可以負擔得起的數目。 但是很多留學生來新目的不在于理工學院,他們會想到三所大學里繼續深造。學習成績突出的,更是會向榮譽學位進軍。這樣前后就需要六年,六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就至少10萬元,合約50萬元人民幣。對于一個富裕的家庭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 留學新加坡之外的選擇 但是來新的中國留學生并非都出自最富有的家庭。他們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中產階級,多為正在創業的中小企業老板和專業人士。他們因良好的治安、理想的學習環境等條件慕名而來,可一旦留學成本超出承擔范圍,就不得不考慮其他選擇了。 其中一個選擇是去馬來西亞。雖然整體教育水平不如新加坡,馬國的生活消費水平較低。在新加坡租一間房間要600元,在馬國卻只要五六百馬幣(1新幣約合2.4馬幣)。以此計算,在馬國的英國文化協會進修,學費只是新加坡的三分之一。正是因為生活成本低,一些著名的大學如澳洲莫納什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都在吉隆坡設有海外分校。每年學費大約3萬馬幣。 另一個選擇是歐洲。看似歐洲國家生活費會比較昂貴,每年約1萬2000歐元(2萬4000新元),但是他們的公立大學有著很低的學費標準,如法國大學每年只收600歐元(1200新元)左右的雜費,而德國大學學費全免。若去法國留學,四年總成本約10萬新元,約合人民幣50萬元。雖然比在新讀大學略貴,但是節約了兩年的時間。兩年的工作收入會抵消掉部分留學成本。這還是很劃算的。 留學生大學補助的支出并非政府自己買單,他們懂得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留學生畢業后如果選擇在當地工作,得到收入后要交納相對較高的個人所得稅。幾年的稅收便使得補助不再是政府的負擔,國家反而吸收了許多亞洲人才。這些人才一旦扎根,便會長期地為當地經濟與文化發展做出貢獻。這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新加坡培育外來人才的挑戰 新加坡在留住人才方面還面對著一些挑戰。新加坡最大的金融管理機構曾培養過一個非常優秀的中國學生。不僅提供免費中學教育,中學畢業后還將其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書。可令這個機構很失望的是,這個學生書讀到一半就決定畢業后不回來了。雖然物色到了最優秀的人才,卻沒能留住他們,是新加坡的無奈。 針對這個問題,新加坡一家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的總裁提出,應該從制度上著手,發揮我們的大學優勢。海外人才應該先送進我們的三所大學里培養,幾年以后他們的家人也許都在新加坡安定下來,而他們也申請到了永久居留身份,甚至已經成為新加坡公民。這時再考慮把他們送出國讀碩士或是更高的學位。 同時,適當調整著把本地人才和中國人才放在同一個環境下培養。因為本地人才英文強中文弱,中國人才中文強英文弱,放在一個團體里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對本地人才和海外人才做到一視同仁,只有這樣才能使歸屬感在海外人才的心里開花結果。以后即使他們在國外碩士畢業,也愿意回來為新加坡效力。有了這種雙語能力團隊,無論何時何地都將會是新加坡通向成功大門的必備法寶。 從兩千多年前李斯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到,秦國為何強盛?因為有為秦奠定基業的百里奚,有積極變法的商鞅,還有外交奇才張儀、范雎,他們都是外來人才,但就是這些精英,使一個地處偏遠的小國,一步步走向強盛,最終實現一統中國的霸業。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小國,本地人才非常有限,近年來外來人口增加速度明顯加快,保護本地人才利益無可厚非,但是新加坡同時也是全球金融貿易中心,不得不長期注入年輕海外人才,以保持和增長國際競爭力。 泰山之所以高聳是因為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大海之所以寬廣是因為能納百川。新加坡目前面對著近500萬人口的壓力以及如何應付人口老化等種種問題所帶來的挑戰,所以只有長期為年輕海外人才開放門戶,才能繼續維持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