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人們一直在問印度何時會成為半導體行業的一部分。”今天,我可以說這段旅程已經開始。”美國SEMI(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公司)總裁阿吉特·馬諾查(Ajit Manocha)說,他表示,印度將成為亞洲下一個半導體強國。Ajit Manocha 在幾天前為在該國構建半導體生態系統而組織的“Semicon India 2023”活動中表示了這一點。 2021年,現任政府啟動了價值7600億盧比的“印度半導體使命”。根據這一使命,該國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在半導體行業實現自力更生。正因為如此,Semicon-India 在古吉拉特邦甘地訥格爾舉辦。半導體是一種電子器件,由硅、鍺等稀土材料制成。它具有使電流流動或阻礙電流的能力。這是節省電力的節能技術的一部分。請記住,由于稀缺性,幾個月前該國就面臨著電動汽車的短缺。 莫迪訪美期間,與其芯片制造公司美光公司簽署了一項協議,該公司將在古吉拉特邦設立子公司,為印度生產半導體芯片,并出口到世界各地。該項目還將創造約 5,000 個新就業崗位。然而,印度正在努力實現在未來 5 年內培養 85,000 名半導體工程師的目標。目前已有300所院校開設半導體技術相關課程。 世界不再愿意冒險將其對中國臺灣或中國大陸等一兩個國家或地區的依賴作為半導體等戰略上不可或缺的零部件的依賴。因此,它開始將印度視為更好的選擇。不斷增加的基礎設施網絡、數字化、企業稅的降低,以及最重要的是,實地可見的成果進一步增強了世界對印度的信任。這也可以在一種情況下實現。如今,該國的移動制造業已達到 40 億盧比。Apple 今天在印度推出了最新款 iPhone。三星的超級工廠也正在努力創紀錄的生產。曾經完全依賴進口的印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移動制造中心。 但與手機一樣,筆記本電腦、電腦和平板電腦的生產也可能在該國蓬勃發展,因為它們的進口現已被禁止。兩年前,該行業啟動了 PLI 計劃,其結果現已開始顯現。但其總體成功在于半導體也是在該國生產的,因為它是電子產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電子產品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在參加“Semicon India 2023”時,應用材料公司首席執行官 Prabhu Raja 說了一句必須聽到的話:“沒有一個國家或公司能夠獨自應對這一領域的所有挑戰。” 與此同時,Anil Agrawal 預計,2.5 年內,印度制造的芯片將準備好上市。 印太的半導體競賽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快速增長且競爭激烈的領域,印太地區是這場競賽的主要參與者。中國臺灣、韓國、中國大陸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半導體主要生產地,并在研發方面投入巨資,以保持行業領先地位。該地區是三星、英特爾和臺積電等一些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的所在地。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印太地區國家尋求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的趨勢也在不斷增長。該領域主導地位的爭奪是由經濟和安全領域日益增長的重要性推動的。 半導體是一種導電性能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且具有特定電特性的材料。它們可用于管理電流。它們是現代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幾乎所有現代技術都需要半導體芯片作為其基本組件。它們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電動汽車、5G、大型飛機等現代技術,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和現代軍事技術。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分析顯示,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 (TSMC) 占據全球半導體代工市場 59% 的份額,而韓國三星和中國中芯國際分別占據 13% 和 6% 的代工市場(2022 年第三季度)。半導體有不同的尺寸和功能。最重要的是,并非半導體中使用的所有組件都來自單一國家或地區,這就是為什么很難分析哪個國家或地區在全球供應鏈中更重要。例如,世界上任何地方生產的幾乎所有先進半導體都有一些來自美國的特定組件,但美國仍然只占全球芯片制造量的 12% 左右,而臺灣制造了超過 90% 的最先進半導體。韓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市場上也占有重要份額,而中國雖然生產普通芯片,但其經濟和安全利益主要依賴現代半導體的進口。 經過過去多年的發展,中國縮小了與美國的技術差距。但對于關鍵設備和軟件,中國嚴重依賴外國供應商。盡管進行了大量投資,但中國對外依存度較高,尤其是高端半導體的依存度并沒有明顯改變。2020年中國半導體進口額約為3000億美元。因為忌憚中國的崛起,現在美國對中國公司的進口產品實施了嚴厲制裁。來自世界各地的半導體。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2022年8月9日,美國國會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宣布撥款2800億美元用于美國半導體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研發、先進通信、量子計算等。其中520億美元用于半導體研發以及對美國公司的補貼。該法案還禁止資助者在未來十年內擴大在中國的半導體制造。 2022年10月7日,美國工業與安全局(BIS)宣布對中國企業實施全面半導體出口限制,并禁止美國公民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在中國企業工作。最初,實體名單中增加了約 30 家公司,其中包括中國頂級芯片制造商公司,幾個月后,名單中又增加了數十家中國公司。美國根據“外國直接產品規則”實施了這些限制,這意味著如果產品中使用了指定數量或特定組件的美國技術,那么非美國國家也必須遵守美國的法規,因為幾乎所有高端芯片都使用美國的零部件或技術,因此他們必須停止向中國出口現代半導體(16納米以下),以避免美國的制裁。美國的主要目標是減緩中國在人工智能和軍事技術方面的快速進步。 中國對美國制裁的反應也非常激進,中國將美國的出口限制稱為“技術恐怖主義”。中國還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美國提起訴訟,這在拜登政府中尚屬首例。中國的主要論點是,美國的這些限制對全球產業供應鏈的穩定構成威脅。 最初,這將對兩國和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美國芯片制造商的主要出口市場是中國,中國將這些芯片用于經濟產品以及電動汽車、智能手機等,但從長遠來看,這還不夠。要決定哪個國家能夠贏得這場競賽,美國將主要依賴其盟友的支持,即中國臺灣、韓國和西方世界,這些國家也試圖實現其在現代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對中國的這些出口限制將間接促進中國的技術創新,如果中國能夠在未來3到4年內趕上中國臺灣,那么該地區的競爭將變得更加有趣。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這就是印太地區激烈競爭的真實定義,美國竭盡全力保持其影響力,而中國則試圖打破它。現在預測未來還為時過早,但必須承認,美國要想長期保持影響力是非常困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