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陰雨”,這是中國光伏產業目前的真實寫照。 11月17日,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德國傳出可能將大力限制年新增裝機量的消息。德國經濟部稱,提議將每年的新增光伏發電安裝量限制在1GW(10億瓦特),此舉可以協助控制對于光伏發電的補貼成本。此舉較之前市場預計的該國今年逾5GW的新增裝機量有大幅下降,輿論一片嘩然。 雖然這項提議能否最終通過,市場尚存疑,但是隨著歐債危機不斷加深,歐美市場和預期的一樣開始相繼削減對光伏產業的補貼,這對高度依賴出口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浙江光伏中小企業聯盟的數據顯示,目前,浙江374家中小光伏企業中,至少有50%處于半停產狀態,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環節,停工的企業甚至達到70%~80%。歷史上最冷的寒冬真的已經來了。 光伏板塊集體暴跌 德國可能限制裝機量的消息一出,當地時間11月17日,美股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板塊(SLR10)大跌4.13%。次日,美股收盤時,該板塊再跌1.90%。成分股普跌,晶科能源、昱輝陽光領跌,跌幅超5%;賽維LDK、晶澳太陽能及韓華新能源跌幅超3%。 據統計,截至2010年12月,在美國公開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有十幾家,包括天合光能、英利綠色能源、尚德電力、大全新能源等,其中無錫的尚德電力上市時間最早(2005年12月),但是股價跌幅也是最大,創下從最高點85美元跌至2.64美元的紀錄。 Wind資訊數據顯示,近3個月以來,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國股票市場全面下滑,不少股票更縮水達到六成以上,遠超美國三大股指的同期跌幅。其中尚德電力年初至今跌幅為72.16%、賽維 72.04%、英利66%。上述企業多項財務指標亮起紅燈。以尚德電力為例,其二季報顯示,由于跌價、庫存積壓和開工不足導致毛利率下降,尚德電力凈虧損竟然高達2.59億美元,債務總額達37.73億美元。同樣,賽維LDK二季度凈虧損8770萬美元;韓華新能源凈虧損也達到了1070萬美元。坊間關于這些企業破產、退市的傳言不斷。 一位投資機構分析師告訴記者,中國的光伏產業近年來作為七大新興戰略產業之一,各級政府在土地、稅收和信貸方面都給予了誘人的優惠,于是太陽能全產業鏈加速擴張。從2005年開始,大量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將基金注入國內光伏企業,并扶持一大批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不少光伏企業在操作上不設門檻地發展,導致投資一擁而上,而在風險提示和行業監管方面卻明顯不足。光伏是典型的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隨著國內銀根收緊,無法規避資金鏈斷裂的問題。此外,不斷惡化的歐債危機迫使德國、意大利等國降低對光伏行業的補貼以及下調上網電價,直接造成歐洲光伏市場陷入萎靡態勢。當全球70%的光伏市場集中在歐洲地區出現衰落時,全球光伏制造商的業績自然如過山車一樣跌入谷底。 雙反調查在傷口上撒鹽 “現在是光伏企業最艱難的時期,但是美國針對中國企業刻意征收反補貼、反傾銷懲罰性關稅,中國企業難以承受。”英利集團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表示。 11月8日,由德國第二大太陽能廠商SolarWorld美國子公司聯合其他6家美國太陽能板制造商提起的、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申訴,被美國商務部正式立案調查。這是美方首次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發起“雙反”調查。而且,耐人尋味的是,本次“雙反”調查涉及的中國光伏企業多達75家,基本將國內有一定規模的光伏企業一網打盡。 11月10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表示,美國在全球倡導的清潔能源領域主動挑起貿易摩擦,將自身競爭力因素導致的產業發展滯緩問題歸咎于中國產品的競爭,并擬采取限制措施,中國公眾和企業對此強烈不滿。中國政府嚴重關切此案。 為此,在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組織下,尚德、天合等14家中國光伏企業聯合起來,共同抗辯美國“雙反”,并委托美國盛德律師事務所代理應辯事宜。其中,尚德、天合、阿特斯、英利等4家中國光伏企業參加了11月8日在華盛頓參加首次聽證會,并進行了首次抗辯。鑒于企業提出抗辯,美方沒有作出當天裁定。 “此次美國"雙反"可能會誘發歐洲市場效仿,整個行業可能有滅頂之災。”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國內太陽能行業市場90%在海外, 如果“雙反”成立,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產品在美國的售價將會加征100%的關稅,我國光伏企業或將遭受近20億美元損失。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按照公告所列日程,展開“雙反”調查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在12月5日前后進行初裁,如果認定對美相關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美國商務部將繼續進行調查,直至2012年1月和3月分別裁定是否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反補貼和反傾銷關稅。“從程序上看,雖然我們的企業已經開始抱團,但整個事件大概需要6個月到1年的時間來調查。而且中國幾大龍頭企業,尚德、天合、英利等,都是美國上市公司,如果低于成本價銷售,股東會起訴,紐交所也會進行調查,他們要承擔法律責任,不是隨便就可以降價銷售的。更叫人擔憂的是,歐盟一向跟風美國,如果歐洲市場再出狀況,對國內光伏產業來說,后果將是毀滅性的。”李俊峰說。 遭“雙反”的光伏產品與之前輪胎“特保”案不同之處在于,輪胎產品有普適性,在美國市場受阻后,企業可以轉向中東、南非、印度等新興的替代市場出口。而光伏屬于新能源產業,除了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國的市場,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市場尚未全面啟動,市場容量還非常小。如果歐盟和美國兩大市場被卡住了脖子,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產能過剩誰來解決 一邊是歐洲削減太陽能補貼,一邊是美國發起“雙反”調查,無疑令夾在其中的中國光伏業倍感沉重,但是目前最亟待解決的是產能過剩的難題。 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光伏企業還不足100家,至今已膨脹至500余家。孟憲淦表示,眼下國內的產能估計已經達到30GW~40GW。這樣的數據可能還是保守的,因為沒人能準確說出全國到底有多少家光伏企業。研究機構Solorbuzz認為,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量預計達21GW,2012年的裝機預估在24.5GW,但中國的產能和全球的需求量對比,已經過于懸殊。 “行業爆發性的增長,帶來的后果就是爆發性的危機。2010年各個光伏廠商都開足了馬力生產,但今年德國、意大利降低了對光伏的政策支持力度,于是恐慌就出現了。這是企業錯估形勢導致的。今年僅中國的光伏組件企業的產能就達到了30GW,中國前五的光伏企業就可以滿足今年全球的光伏需求了。那么剩下的那300多家怎么辦呢?!”李俊峰說。 “單就太陽能光伏產業,未來中美兩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如果"雙反"不能打贏,雙方都將會受影響。”湘財證券光伏分析師侯文濤說。 “當前光伏遭遇政策寒冬。在高歌猛進式的產能擴張之后,突生的市場需求下降導致大量庫存無法消化,整個行業洗牌在即,雙反調查也許是一次洗牌契機。”一位業內人士如是預測。 “中國的光伏產業一開始是藍海產業,但在利潤的引導下,大量資金涌入,藍海變成了拼殺的紅海。”無錫尚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CEO)施正榮這樣形容光伏企業目前的處境。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