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 李焱)“科技工作者要有科技報國的胸懷和擔當,甘愿板凳坐得10年冷,有耐心有信心,致力于關鍵技術的持續創新、高質量創新,在后摩爾時代,開拓科技創新的新賽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對記者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受訪者供圖) 鄧中翰1999年結束海外留學歸國,帶領團隊承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組建了中星微電子公司。多年來,他的團隊堅持自主創新,先后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開發出的中國第一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星光中國芯”數字多媒體芯片成功打入國際市場,被國內外知名品牌采用。 作為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近十幾年全國兩會期間,鄧中翰多次接受中國經濟網的采訪,多次參加中國經濟網的訪談節目,每一次話題都離不開“科技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提到,“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對此,鄧中翰委員表示,科技創新是國家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創新型國家、科技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新時期新形勢下,高質量創新驅動更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創新強則國運昌。” 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期間,鄧中翰委員提出了有關“核心技術標準”的建議。他認為,科技創新離不開標準創新,核心技術標準是硬科技,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鄧中翰委員表示,標準是科技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技術規則和基礎制度的重要載體,事關國家競爭力、國際話語權和全球產業鏈的戰略全局。而技術是標準的內核,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重要技術標準都凝聚了重大科技突破和先進技術成果,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數字經濟時代,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重要技術標準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開路先鋒。”他認為,隨著科技創新向深層次推進,技術標準、系統架構、特殊材料、設計工具、生產工藝等這些“硬科技”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們是產業鏈的基石,也是實現原始創新、產業持續發展的依靠。 鄧中翰委員的這些經驗體會,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的科研和技術成果產業化實踐。鄧中翰團隊從2007年開始聯合有關單位牽頭研究制定SVAC智能物聯國家標準,經過數年努力,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瓶頸。該標準在2010年底正式發布,從基礎信源層面解決了視頻圖像采集和數據安全等關鍵問題。十多年來,這一國家標準的技術成果產業化已得到持續推進,并在全國上百項重點工程中推廣應用。“一個標準帶動了多個核心技術,并形成產業鏈條。以標準帶動應用,以應用催生市場,從市場創造需求,再由需求引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整個行業進入到持續高質量創新業態模式,進而打造出我國自立自強的生態系統。”鄧中翰委員歸納道。 在加強核心標準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努力實現標準自主化,建立自主IP知識產權,建立自主應用軟件生態,建設自主材料和設備的生產工藝,形成我國自主標準引領下的生態系統。鄧中翰委員表示,“打造自立自強生態系統的同時,也要堅持國際合作,廣交朋友,擴大開放,堅定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