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軟件被譽為工業制造的大腦和神經,隨著全球“傳統制造”加快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工業軟件正在成為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礎性工具。工信部出臺的《“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要補足國內產業鏈短板弱項,其中工業軟件將是重點補強環節。 2022年12月29日,以“人才引領·創新突破”為主題,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成都國際軟件設計與應用大賽總決賽在成都舉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廣州中望龍騰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航空行業計算機輔助公差設計與分析系統”精益求“精”,獲得工業軟件設計大賽一等獎,將為航空制造企業提質升級注入新動能,助力航空強國建設。 三大特色創新 “航空行業計算機輔助公差設計與分析系統”拿下第一 第十六屆中國成都國際軟件設計與應用大賽總決賽由四個子賽事——工業軟件設計大賽、行業軟件應用大賽、軟件算法創新大賽、優才育才擂臺大賽組成。工業軟件設計大賽面向航空航天、汽車電子、軌道交通、能源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場景需求,重點突出計算機輔助設計( CAD)、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計算流體力學仿真(CFD)、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制造執行系統(MES)等工業軟件的研發與應用,賽出一批市場效益或前景較好、可應用推廣的優秀工業軟件產品和復合型優秀人才團隊。 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工業軟件設計大賽中,“航空行業計算機輔助公差設計與分析系統”為何能夠從10個優秀項目中殺出重圍,拿下第一? “這與該產品的三大特色創新密不可分。”該項目團隊負責人,來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孔超表示,“一是基于知識模型統一表達新一代ISO GPS中數據信息間的多維約束關系,結合行業規則和工程師經驗知識建立基于語義網絡的GPS知識庫,實現公差規范方案的自動生成,解決知識一致性和系統異構問題;二是基于航空產品公差分析痛點,融合三維公差帶表示模型,考慮誤差及工況表示模型和傳遞矩陣,建立三維尺寸鏈分析方法,實現受載情況下的復雜裝配體公差分析;三是開發新一代精度檢驗平臺,在具備現有設計分析軟件CAD、CAE前提下,融入新一代基于計量數學的標準,分析幾何特征規范操作算子,整合生成智能設計解讀和計量檢測策略,實現端-云結合的一體化綜合公差分析與計量檢測平臺。” 據悉,軟件大賽舉辦16屆以來,累計吸引國內外1.8萬支團隊、17萬余名軟件人才參賽,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用”,在“煉”出高素質人才的同時,還有效促進了產品孵化轉化。 對此,孔超深有體會,“通過這次比賽,我們結識了工業軟件領域眾多優秀企業和高等院校,他們的參賽角度和技術創新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尤其是關于仿真領域的參賽作品,對我們計算機輔助公差系統是有很大幫助的。目前,我們已經與某航空企業合作,針對該企業在航空領域精度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公差設計分析典型問題,開發針對性解決方案,逐步完成從單一零件到半裝配體再到總成的精度設計。此外,我們參與了多項國家標準的起草與修制訂工作,調研了大量關于計量方面的文獻,并咨詢了計量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并結合相關技術對我們原有的公差技術方案做了改進,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在計算機輔助公差領域的研究,同時我們的工作也獲得了ISO/TC 213委員會的認可,未來將會參與更多的新標準轉化工作。” 建設全國領先的工業軟件基地 成都優勢明顯 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同時,國內工業軟件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境況并沒有大幅度改善,工業軟件國產化之路勢在必行。 在孔超看來,作為全國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綜合型“中國軟件名城”,成都在工業軟件領域的發展潛力和優勢明顯。“在市場需求方面,成都擁有眾多的制造企業,這些企業正面臨從粗加工到精密制造的升級,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發展。這些都需要工業軟件的支持,軟件規模產業將會進一步擴大。在技術積累方面,成都的高校和企業在工業軟件方面都有長期的研究,如我們CCAT研究中心長期從事計算機輔助公差領域的研究,具有非常好的技術積累。同時高校密集的人才資源為本土工業軟件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成都市推進工業軟件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成都重點行業領域重點企業的工業軟件國產化率、應用投入分別提升15個百分點,骨干工業軟件企業研發投入比超過5%,工業軟件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成為全國領先的工業軟件基地。 作為軟件大賽評選出來的優秀人才團隊,接下來,如何進一步引領工業軟件創新?“我們既要扎根成都本土的產業特色和市場需求,又要放眼全球的行業和技術發展。”孔超表示,“首先,我們要和成都的企業建立深度合作,挖掘企業的需求和產業升級的焦點。其次,我們也需要和全球的專家和優秀的企業合作,學習先進的技術標準,以技術驅動成都工業軟件的發展。比如,我們鼓勵并支持團隊的老師和研究生到英國、德國攻讀博士和學術交流,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突破行業發展的人才瓶頸,為技術發展提供了質量保障。” 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隨著軟件大賽的持續舉辦,越來越多“成都造”優秀工業軟件產品和復合型優秀人才團隊的不斷涌現,必將為中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發展提供安全保障,助力成都加快建設全國領先的工業軟件基地和世界軟件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