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對于一些需要長時間不間斷操作、高可靠的系統,如基站通信設備、監控設備、服務器等,往往需要高可靠的電源供應。冗余電源設計是其中的關鍵部分,在高可用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冗余電源一般配置2個以上電源。當1個電源出現故障時,其他電源可以立刻投入,不中斷設備的正常運行。這類似于UPS電源的工作原理:當市電斷電時由電池頂替供電。冗余電源的區別主要是由不同的電源供電。 電源冗余有交流220 V及各種直流電壓的應用,本文主要介紹低壓直流(如DC 5 V、DC 12 V等)的冗余電源方案設計。 1 冗余電源介紹 電源冗余一般可以采取的方案有容量冗余、冗余冷備份、并聯均流的N+1備份、冗余熱備份等方式。容量冗余是指電源的最大負載能力大于實際負載,這對提高可靠性意義不大。 冗余冷備份是指電源由多個功能相同的模塊組成,正常時由其中一個供電,當其故障時,備份模塊立刻啟動投入工作。這種方式的缺點是電源切換存在時間間隔,容易造成電壓豁口。 并聯均流的N+1備份方式是指電源由多個相同單元組成,各單元通過或門二極管并聯在一起,由各單元同時向設備供電。這種方案在1個電源故障時不會影響負載供電,但負載端短路時容易波及所有單元。冗余熱備份是指電源由多個單元組成,并且同時工作,但只由其中一個向設備供電,其他空載。主電源故障時備份電源可以立即投入,輸出電壓波動很小。本文主要介紹后兩種方案的設計。 2 傳統冗余電源方案 傳統的冗余電源設計方案是由2個或多個電源通過分別連接二極管陽極,以“或門”的方式并聯輸出至電源總線上。如圖1所示。可以讓1個電源單獨工作,也可以讓多個電源同時工作。當其中1個電源出現故障時,由于二極管的單向導通特性,不會影響電源總線的輸出。 ![]() 在實際的冗余電源系統中,一般電流都比較大,可達幾十A。考慮到二極管本身的功耗,一般選用壓降較低、電流較大的肖特基二極管,比如 SR1620~SR1660(額定電流16 A)。通常這些二極管上還需要安裝散熱片,以利于散熱。 3 傳統方案與替代方案的比較 使用二極管的傳統方案電路簡單,但有其固有的缺點:功耗大、發熱嚴重、需加裝散熱片、占用體積大。由于電路中通常為大電流,二極管大部分時間處于前向導通模式,它的壓降所引起的功耗不容忽視。最小壓降的肖特基二極管也有0.45 V,在大電流時,例如12 A,就有5 W的功耗,因此要特別處理散熱問題。 現在新的冗余電源方案是采用大功率的MOSFET管來代替傳統電路中的二極管。MOSFET的導通內阻可以到幾mΩ,大大降低了壓降損耗。在大功率應用中,不僅實現了效率更高的解決方案,而且由于無需散熱器,所以節省了大量的電路板面積,也減少了設備的散熱源。應用電路中MOSFET需要有專業芯片的控制。目前,TI、Linear等各大公司都推出了一些成熟的該類芯片。 4 新方案中MOSFET的特殊應用 MOSFET在新的冗余電源方案中是關鍵器件。由于與常規電路中的應用不同,很多人對MOSFET的認識都存在一定誤區。為了方便后續電路的介紹,下面對其特殊之處作以說明。 首先,MOSFET符號中的箭頭并不代表實際電流流動方向。在三極管應用中,電流方向與元件符號的箭頭方向相同,因此很多人以為MOSFET也是如此。其實MOSFET與三極管不同,它的箭頭方向只是表示從P極板指向N極板,與電流方向無關,如圖2所示。 ![]() 其次,應注意MOSFET中二極管的存在。如圖2所示,N溝道MOSFET中源極S接二極管的陽極,P溝道MOS-FET中漏極D接二極管的陽極。因此,在大多數把MOSFET當作開關使用的電路中,對于N溝道MOSFET,電流是從漏極流向源極,柵極G接高電壓導通;對于P溝道MOSFET,電流是從源極流向漏極,柵極G接低電壓導通,否則由于二極管的存在,柵極的控制就不能關斷電流通路。 最后,應注意MOSFET的電流流動方向是雙向的,不同于三極管的單向導通。對于MOSFET的導電特性,大多數資料、文獻及器件的數據手冊中只給出了單向導電特性曲線,大多數應用也只是利用了它的單向導電特性;而對于其雙向導電特性,則鮮有文獻介紹。實際上,MOS-FET為電壓控制器件,通過柵極電壓的大小改變感應電場生成的導電溝道的厚度,從而控制漏極電流的大小。以N溝道MOSFET為例,當柵極電壓小于開啟電壓時,無論源、漏極的極性如何,內部背靠背的2個PN結中,總有1個是反向偏置的,形成耗盡層,MOSFET不導通。當柵極電壓大于開啟電壓時,漏極和源極之間形成N型溝道,而N 型溝道只是相當于1個無極性的等效電阻,且其電阻很小,此時如果在漏、源極之間加正向電壓,電流就會從漏極流向源極,這是通常采用的一種方式;而如果在漏、源極之間加反向電壓,電流則會從源極流向漏極,這種方式很少用到。 在冗余電源的應用電路中,MOSFET的連接方向與常規不同。以N溝道管為例,連接電路應如圖3所示。如果電源輸入電壓高于負載電源電壓,即Vi>Vout,電流由Vi流向Vout。由于是冗余電源應用,負載電源電壓Vout可能會高于電源輸入電壓Vi,這時由外部電路控制MOSFET柵極關斷源、漏通路,同時由于內部二極管的反向阻斷作用,使負載電源不能倒流回輸入電源。 ![]() 如果需要通過控制信號直接控制關斷MOSFET通路,上述的單管就無法實現,因為關斷MOSFET溝道之后,內部的二極管還存在單向通路。這時需要如圖4所示的2個背靠背反向連接的MOSFET電路,只有這樣才能主動地關斷電流通路。 5 幾種實用冗余電源方案設計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DC 5 V、DC 12 V之類的低壓冗余電源設計。針對不同的功能、成本需求,下面給出幾個設計方案實例。 5.1 簡單的冗余電源方案 使用Linear公司的LTC4416可以設計1個簡單的2路電源冗余方案,如圖5所示。圖中用1個LTC4416芯片連接2個外置P溝道 MOSFET控制2路電源輸入,是非常簡單的方案。它使用2個MOSFET代替2個二極管實現了“或”的作用,MOSFET的壓降一般為20~30 mV,因此功率損耗非常小,不會產生太多熱量。 ![]() 該電路的工作原理是,LTC4416在2路輸入電源的電壓相同(差值小于100 mV)時,通過G1、G2控制2個MOSFET同時導通,使2路輸入同時給負載提供電流。當輸入電源電壓不同時,輸出電源電壓可能高于某路輸入電源電壓,這時LTC4416可以防止輸出向輸入倒灌電流。這是因為芯片一直監測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電壓差,當輸出側電壓比輸入側電壓高25 mV時,芯片控制G1或G2立即關斷MOSFET,防止電流倒流。在防止倒流方面,其他控制芯片也是類似的原理。 LTC4416還有2個控制端E1、E2,可以用外部信號主動控制2路電源的通斷,也可以通過電阻分壓來監測輸入電壓的高低,來控制某路電源的導通。具體方法可參閱芯片數據手冊。該芯片也適合于1路輸入電源電壓高、1路輸入電源電壓低的應用,如“電源+電池”的應用。需要注意的是,要讓芯片主動去關斷1路電源,外部 MOSFET必須使用“背靠背”的方案,如圖4所示。 另外,使用TI公司的TPS2412可以構成多路輸入電源方案,這種方案需要為每路輸入電源配置1片TPS2412。如圖6所示,每個芯片通過外部控制1個MOSFET來模擬1個二極管的“或輸入”。芯片的A、C引腳分別為輸入、輸出電源電壓檢測引腳,VDD為芯片供電電源,RSET通過配置不同的外接電阻來調節MOS-FET導通的速度,也可以懸空。由該芯片可以構成多于2路的電源冗余方案。 ![]() 5.2 帶過、欠壓檢測的冗余電源方案 圖7是由2個P12121芯片構成的帶過壓、欠壓檢測的雙路冗余電源方案。P12121為Vicor(懷格)公司的一款電源冗余專用芯片,由于其內部集成有24 A、1.5 mΩ的MOSFET,因此外部電路非常簡單。芯片OV為過壓檢測引腳,高于0.5 V時MOSFET自動切斷;UV為欠壓檢測引腳,低于0.5 V時MOSFET切斷,FT為狀態輸出引腳,VC為芯片工作電源引腳。使用P12121也可以靈活地構成多路輸入電源方案。 ![]() 5.3 熱插拔及過、欠壓保護的冗余電源方案 LTC4352是一種除了過壓、欠壓保護外,還具備防護電源熱插拔浪涌電流的單路冗余電源芯片。圖8所示為LTC4352構成的單路冗余電源電路,多個這樣的電路并聯可以構成多路冗余電源方案。圖中OV、UV分別為過壓、欠壓檢測,該電路通過CPO懸空使芯片不能快速通斷MOSFET,依靠欠壓檢測使GATE引腳在電源上電后延遲開通MOSFET,由R1、C組成的阻容網絡使電源輸出的電壓上升速度減慢,R2則有效防止了Q的開關振蕩,從而實現了一定的熱插拔浪涌電流保護功能。 ![]() 5.4 均流控制的冗余電源方案 若要使不同的輸入電源同時承擔負載電流(即均流控制),需要外加一個前提,即各輸入電源的電壓能夠通過控制信號被外部調節,以達到各電源電壓基本相同的目的。通過LTC4350控制這種電源,可以實現均流的功能。圖9是1個應用例圖,圖中“SHARE BUS”是各芯片共用的分配總線,該電路主要通過檢測電源通路上的電流來調節輸入電源的電壓,達到各模塊均衡提供電流的目的。 RSENSE為電流檢測電阻,LTC4350檢測該電阻兩端的電壓,內部放大后與GAIN引腳的電壓比較,根據比較結果再通過IOUT引腳的模擬輸出控制輸入電源的電壓變化,以達到調整該路電源輸出電流的目的。另外,UV、OV引腳分別為欠壓、過壓檢測引腳,LTC4350通過檢測這兩個引腳的電壓可以控制MOSFET的關斷,實現欠壓保護和過壓保護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Kando Bob.服務器的冗余電源技術[J].電子工程專輯,2007(7). 2. 陳忠民.熱插拔冗余電源的設計[J].微型機與應用,2002(4). 3. 吳瓊,陳立劍.輕載下的正激同步整流變換器分析[J].電源技術應用,2007(3). 作者:張曉健 (鄭州威科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李志新(河南海華工程建設監理公司) 來源:《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 20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