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不到一周,北京再度迎來寒潮天氣,最低氣溫降至-10℃。如何保障人民群眾冬季溫暖過冬對城市集中供暖系統提出了重大考驗。 近日,全應科技簽約北京熱力集團,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智能化技術代替人工調控,推動城市集中供熱向高效、精準、節能和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全應攜手北京熱力,按需精準調控優化二次供熱 此次與北京熱力集團合作,是全應熱能云在北京市場的首次亮相,具有突破性意義。 北京熱力集團隸屬于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全國最大國有集中供熱企業,擔負著中央黨政軍機關及各國駐華使館、北京黨政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和市民的供熱服務保障職責。 截至2021年10月,北京熱力集團管理供熱面積5.09億平方米,其中北京市域內3.39億平方米,市域外1.7億平方米;管理的鍋爐房601座,一次管線2863公里,熱力站6228座,熱用戶349萬戶。 此次合作,全應科技以二次供熱系統進行優化升級為重點,選取典型居民區和重點換熱站為試點。經勘查,試點小區供熱管網呈支狀鋪設,分戶供熱,主要依賴人工經驗進行手動調控。 全應熱能云方案將立足于小區系統的實際情況,以小區樓棟單元為遠程調控單位,采用二網換熱站與單元智能化設備協同調控以實現單元級按需精準調控。 供熱系統的“自適應”“自感知”“自調節”的智能化精準調控,在保證供熱滿意度的同時,兼顧節能減排的重大價值。據悉,項目交付完成后,供暖達標率不降低的基礎上,相較于去年總體節能比例達到7%以上。 全應熱能云,專注城市集中供熱智能化升級 作為城鎮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城市集中供熱系統發揮著保障人民群眾冬季溫暖過冬的重要職能。但傳統依靠人工調控的供熱系統,已無法實現整個熱網有效平穩供熱,保障人民冬季溫暖面臨巨大挑戰。行業急需朝更高效、更舒適、更智能方向升級。 全應科技自主研發的全應熱能云,以工業機理和專家知識作為基礎,采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在云端構建城市熱網數字孿生模型體系,結合用熱環境及用熱習慣,實時計算供熱系統全局更優調控參數,精準調控,實現全網更低能源消耗。 2019年,全應熱能云應用于山西某城市集中供熱系統。系統供熱面積約為1300萬平米,所轄110余座換熱站,面向全市約16萬戶居民提供服務。全應科技制定從熱力生產到供熱輸配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智能邊緣控制器實時采集鍋爐、換熱站、一次網、二次網和氣象參數等數據,加密傳輸到全應熱能云,在云端構建該市供熱系統的熱負荷預測、管網輸配、設備特性等數據孿生模型。 同時,基于模型對供熱參數進行實時尋優,全智能下發管網調控指令,實現供熱系統從熱力生產到輸配的整體供需平衡和能源的最大效率利用。多年來供熱系統一直存在的管網調控精度低、熱力生產效率不高、水力失衡嚴重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數據顯示,該企業在供熱達標率提高23%的情況下,整體供熱能耗降低11%,鍋爐能效提升6%以上。 截至目前,全應熱能云已在山西、甘肅、天津等多地落地運行,智能調控上千萬平米的供熱面積。為供熱企業每年帶來20%以上的能源節省。 雙碳背景下,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的雙贏 據統計,2020年度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99億噸,約占世界總量的30%,居世界第一,僅民用供熱消費就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5%左右。 與此同時,我們來看另外一組數據:我國城鎮供熱面積已接近200億平方米,并且正以每年數十億速度增加,而不斷增長的換熱站數量,一次網、二次網分布越來越復雜,建筑物類型及供熱需求呈現多樣性。 不管從碳減排,還是從保障民生角度,傳統集中供熱系統中利用自動控制解決局部運行,再通過人工協調調度整個由熱源、一次管網、換熱站、二次管網組成的龐大供熱系統。這種模式下人力無法及時準確地進行調度,導致水力平衡差,整體供熱效率低、熱損耗嚴重。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智能化技術代替人工調控,推動城市集中供熱向高效、精準、節能和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成為必然。 全應科技采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全面構建集中供熱系統數字孿生模型,以數據驅動集中供熱系統智能化運行,打造安全、高效、節能的集中供熱控制運營體系,大幅改善供熱品質、降低供熱成本、提升供熱公司管理水平。 “自2019年使用全應熱能云以來,該系統通過實時調整運行參數,自動適應新的生產調度環境,極大提高運營水平,保證供熱質量的同時有效節省能源消耗,帶來良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與全應科技合作的某城市供熱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