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經 1. 改開早期,作坊式研發,早期簡單光刻。基礎薄弱,除了讓現在一些人吹牛說“曾經國際水平”,產業影響很小,產量很低。制程落后良率低手工操作,發展路線難以為繼,沒有工業迭代,因工業體系精度與自動化水平無法深入。未加入國際芯片制造研發體系,沒有與美日韓臺歐企業一起按標準開發。中科院花很長時間勉強研發出半自動光刻機,沒有應用,和很多科研項目一樣驗收就算了。 2. 有的研發目標自搞一套,沒有加入國際工業體系。自己搞一套是沒有出路的,會各種卡住。研發成就是讓外國產品開放降價,和很多中國政府體系的研發一樣。如王陽元院士搞了熊貓自主EDA工具,西方就讓cadence、synopsis、mentor進中國了。 3. 芯片行業技術難度極大,產業鏈細分極其復雜,不能拿其他行業做類比。這是中國付出重大教訓才認識到的。芯片業對中國的難度相當于整個其余工業,沒有之一,遠大于兩彈一星。和航天、軍工、通信類比都是錯誤的。卡住的節點不計其數,很容易就多年毫無進展。 4. 中國政府在1990-1995年耗巨資搞過一次涉及市場的芯片投資(不是樣品研發,要實際在市場上用)。成立了多家芯片公司,北京首鋼NEC、紹興華越等等,后來都倒閉。上海貝嶺、無錫華晶、上海飛利浦,勉強活下來,但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貢獻。 5. 唯一的成果是華虹,現在和中芯國際是前二,14nm技術快有了。華虹得到社保卡芯片的單子,才活下來。90年代其實也不懂什么。 6. 90年代中國芯片業失敗的原因是不懂別人在搞什么。美日韓臺正在大搞芯片戰爭,美國打擊日本扶持韓國,技術快速進步。但是這些事和中國大陸無關,都不知道別人是怎么玩的。這是因為中國和外界交流嚴重不足,信息水平短板極其嚴重,都沒法聊差距在哪。別人突飛猛進,中國茫然失措,不知道要搞什么。 7. 表現出來就是90年代中國幾乎沒有芯片人才,而外國甚至東南亞都人才海量增加。這是罕見的中國看不懂的飛速進步的高科技領域,10年就被完全拋開。 8. 不是國家不重視,中國政府搞了電子工業研發投資歷史規模最大的908/909重大專項,企圖在微米級別跟隨研發,但這完全不夠。國際芯片產業的運行邏輯完全超出了中國政府、專家的認知。自己搞技術跟隨是完全不行的,肯定跟不上的。 9. 華晶承擔希望縮小中國與世界集成電路制造水平差距的“908工程”,經費審批就花了2年時間,建廠2年時間,從立項到真正投產7年。1997年建成投產,技術水平大大落后于國際主流技術達4-5代,月產僅800片,投產當年就虧損2.4億元。獨家這樣打就是落后4-5代,別人是很多最前沿的企業一起發展。 10. 在21世紀初,中國芯片產業陷入了極其悲慘的落后困境,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已經沒法評估。從業人員嚴重不足,幾乎沒有高水平人才。大學生數量都嚴重不足,等于是從0開始。轉機是中芯國際到大陸來復制臺積電的生產線,真正開始了引進學習路線。這是因為加入世界芯片產業太晚了,晚個10年就很要命。 11. 這種特性的產業只有芯片業一個,在改開后因為沒有融入被迅速甩開。所謂獨立自主研發的邏輯完全無法應對,這是全新的領域,芯片業深入納米世界,是一個事先沒有人知道的極多企業共同創造的技術奇跡。技術上來說,90年代以來,只有這個是真正的不可思議的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