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技術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像素級別的快速增長。每提高一個百萬級就被視為技術上的突破,從而帶來相機的更新換代。不過CCD尺寸這一影響成像質量的重大因素卻甚少有人提及,甚至連各生產廠商也秘而不宣。 究竟CCD的尺寸大小對成像質量影響有多大?客觀地說,決定一部DC成像質量好壞的幾大要素:曝光寬容度、信噪比、鏡頭焦距、入瞳孔徑,無不與CCD尺寸密切相關。 CCD的感光元件MOS好比可以用來儲存電荷的桶,這個桶能容納電荷的極限表明了CCD的動態范圍,也就是曝光寬容度。CCD尺寸的大小直接決定了MOS的體積。同尺寸CCD,當MOS的體積增大,當然這會造成CCD的像素數相對減少,其容納電荷的能力就越強,CCD的動態范圍就加大,即曝光寬容度就大,從而CCD能感受到更細微的光線變化,拍出來的片子自然層次豐富。反之,當MOS的體積減小,CCD的像素數相對增加,儲存電荷的能力就下降,就很容易出現電荷溢出等現象,導致畫面出現噪點。所以,我們常發覺某一款DC的升級版,提高了CCD的分辨率,但CCD的尺寸卻沒變,拍出來的照片銳度提高了,但是信噪比下降,細節損失加重,整體的成像質量反而下降了。不少數碼玩家甚至由此得出結論:選購DC、DV時,在CCD尺寸相同的機型中要優先挑選像素水平低的機器。 DC的CCD尺寸,通常只有135膠卷大小的十幾到幾十分之一,由此決定了DC的鏡頭焦距很短。比較短的鏡頭的焦距,對拍攝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首先,根據光圈指數等于鏡頭焦距與入瞳直徑之比的原則,短焦距一方面限制了光圈的變化范圍,另一方面也使鏡頭直徑不可能做得太大,捕捉光線的性能因此受到影響。其次,鏡頭的焦距與CCD對角線長度有對應關系,一般來說,焦距與對角線相等的是標準鏡頭,大于對角線長度的是遠攝鏡頭,反之廣角鏡頭。CCD的小尺寸令DC很容易優出長焦的遠攝鏡頭,但是要縮短焦距形成廣角效果就相對因難。比如松下FZ1以4.6-55.2mm的焦距輕易實現相當于135相機420mm的12倍光學變焦,它所配備的CCD尺寸僅為1/3.2英寸,約合5.27mm×4.40mm,跟指甲蓋差不多大。另外,短焦距也令拍攝的景深受到了影響。CCD尺寸越小的DC越不容易拍出淺景深效果,解決之法唯有加大CCD的尺寸。 CCD的“1/x英寸”標注方法,也讓人迷惑。有人把它理解為CCD的對角線長度,結果算出來的CCD面積對真實的面積大出許多倍。按較專業的解釋,現在DC、DV上CCD尺寸標注方式,是用過去的攝影機真空攝像管的對角線大小衡量方式,標準術語叫“OF-OpticalFormat”(光學格式),單位:英寸。CCD的OF粗略的計算方式是:OF=對角線長度(mm)/16,比如1/1.8型(type)的CCD,1/1.8英寸是OF值,實際對角線長度為9.04mm。還有一種計算CCD對角線長度的方法,只要將鏡頭實際焦距除以35mm等效焦距后乘43(35mm底片對角線)即可。下面我們列出幾種常見的CCD尺寸以供參考: 1.全尺寸CCD(與135相機底片尺寸相同):大約為36mm×24mm(CONTAXN Digital、Kodak DCS pro 14n) 2. 大型CCD:23.7mm×15.6mm(NikonD1X、Nikon D100) 3. 2/3型CCD:9.74mm×7.96mm(NikonCoolpix 5700,5000、Minolta DiMAGE 7Hi、SONY DSC 717) 4.1/1.8型CCD:8.1mm×6.64mm(NikonCoolpix 4500、Canon G3、 Olympus 5050Z) 5.1/2.7型CCD:6.17mm×5.17mm(NikonCoolpix 3500、Canon IXUS V2, V3) 6.1/3.2型CCD:5.27mm×4.40mm(NikonCoolpix2100) CCD尺寸的秘密 比較起經常被提到的“像素”,“CCD尺寸”的概念往往被忽略,其實在衡量數碼相機成像質量時,“CCD尺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據專家介紹,CCD尺寸越大,相機成像質量越好;在同樣大小CCD的情況下,像素太高,反而影響畫質。通常CCD分為四種尺寸,由大到小依次為:APS、2/3英寸、1/1.8英寸、1/2.7英寸,其中APS尺寸用于數碼單反相機,消費者在選購相機時,應該先據此了解一下該相機標注出的CCD尺寸。 在單位面積的CCD上,像素越高,理論上其所形成的圖像精度也就越高,但這僅僅是理論上的說法。隨著CCD上像素的增多,每個感光元素的面積也就越小,結果使得圖像出現噪音的可能性也增多。要使得圖像在CCD上得到精確的圖像,還需要有一個高分辨率的鏡頭。如果沒有一個高分辨率的鏡頭,就無法滿足相機成像的需要。這就是為什么有些400萬、5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其精度還不如一個300萬像素相機的原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