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用的平臺 工作了兩年多,又回來考研了,無奈考的奇爛,報的本科學校,結果沒上,調劑到北京一個學校。研一的時候申請了UDC,進入了復賽, 弄了塊BF533的板子,因為資料比較多,一個星期就把板子跑起來了,30W的CMOS采集圖像,并做一些簡單的圖像分析,當時跟學校一個老 師借了臺仿真機,無奈后來老師不借了,所以那塊533也就沒法玩了,跟UDC委員會溝通,申請一臺仿真機,結果沒有回復,而且考慮到資 金比較缺,我們的方案做的也比較復雜,基本上是無法進行下去,于是中途放棄了,那塊BF533的板子現(xiàn)在扔那也沒什么用,現(xiàn)在手頭主 要在做TI的DSP和FPGA 總結一下,從51--》ARM--》4bit RISC MCU-->ARM--》blackfin--》TI C6000 DSP,匯編精通了,這些機器基本都一個樣,要玩花的就看 C語言啦;如果匯編玩的不精,理解不深刻,有些平臺轉換確實痛苦,比如很多人從51轉到ARM,啟動代碼里邊的一些指令理解不了,啟動 代碼的含義弄不明白,不過現(xiàn)在很多機器的底層都不需要像ARM開始那樣自己用匯編來攢啟動代碼啦,平臺的轉換也基本沒什么溝壑,僅 僅是一些數(shù)據(jù)格式需要注意和一些特殊的操作,比如大小端,數(shù)據(jù)類型等等 匯編來攢啟動代碼啦,平臺的轉換也基本沒什么溝壑,僅僅 是一些數(shù)據(jù)格式需要注意和一些特殊的操作,比如大小端,數(shù)據(jù)類型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