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wǎng)5月10日報道,德國科學家首次使用純電場,對電子進行了有效地引導。新的電導技術就像光纖中的波導一樣,有望應用于導物質波實驗、非侵入性電子顯微鏡等多個領域。相關研究發(fā)表在5月9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厘清電子的屬性對人們理解自然界的基本法則非常重要。電子是首個顯示出具有類似波的性質的基本粒子,因此,其在量子力學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觀測電子會給科學家研究物理學的基本法則提供新的視域。然而,電子小且運行速度極快,因此很難控制。 目前與限制電子有關的實驗主要在“彭寧離子阱”中進行,該離子阱將一個穩(wěn)恒磁場同一個振蕩電場結合在一起。離子阱中使用的標準技術“保羅阱”1989年由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物理學家沃爾夫岡·保羅發(fā)明,“保羅阱”建立于施加了一個射頻電壓的四個電極上,得到的電場會產(chǎn)生讓離子保持在陷阱中央的驅動力。 現(xiàn)在,馬克斯普朗克超快量子光學科研小組的負責人皮特·霍默霍夫領導的團隊將“保羅阱”應用于引導電子上,通過朝建造在一個平板襯底上的電極施加一個約為1吉赫(GHz,千兆赫茲)的微波電壓,首次使用純電場有效地引導了電子慢速運動。對于很多具有增殖電子的實驗,比如要用到慢電子的干涉量度實驗來說,使用純電場限制電子非常具有優(yōu)勢。 實驗中,電子在一個熱源中(像鎢絲在燈泡中被加熱一樣)產(chǎn)生,射出的電子被校準同幾個電子伏特的一束平行光束平行,因此,電子無法進入由一個平板襯底上的5個電極生成的“波導”中,而是由電極上方半毫米內的一個振蕩四極場將電子限制在徑向,縱向沒有力施加于電子上,此處的電子能沿著“導管”自由行進。因為徑向的限制非常強,電子被迫沿著電極小范圍波動地行進。 霍默霍夫表示,該實驗證明,電子能被純電場有效地引導。然而,因為電子源產(chǎn)生的有些電子束校準得不那么好,實驗中失去了很多電子。未來,科學家計劃將新的微波導同鋒利金屬尖的電場產(chǎn)生的電子源結合在一起,有望提供校準得非常好的電子束。 科學家能利用新試驗觀測徑向電壓上電子的每個量子力學振蕩。該試驗的參與者約翰內斯·霍夫羅格表示,實驗中觀察到的電子被強烈限制意味著,電子不太可能從一個量子狀態(tài)“躍遷”到更高狀態(tài),單個量子狀態(tài)會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科學家可用此進行量子實驗,諸如使用被引導的慢電子進行的干涉量度實驗等。新方法也能用于開發(fā)新式電子顯微鏡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