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葉蘋 吳晶 周慧敏)“作業寫到晚上10點,真是杯具!”一名小學老師日前在某論壇發帖稱:最近看學生作文,看了半天才看懂,原來“杯具”是“悲劇”的諧音,是時下很流行的網絡語。“大蝦”表示“大俠”,“餐具”就是“慘劇”,“醬紫”表示“這樣子”,“菌男”“霉女”指相貌丑陋的男女。一些中小學生告訴記者,如果你不知道這樣的詞匯,那你就“OUT”(落伍)了。記者在海南一些中小學調查發現,學生熱衷網絡語言并應用到作文中的現象普遍存在。 海南省海南中學高三(二)班班長吳貽達說,他和同學都喜歡使用網絡語言,比如“神馬”“浮云”“給力”等都是時下流行的網絡詞語,在作文中使用這些詞語不僅不會影響語言表達,反而形象生動,還可以增加新鮮感。而諸如“童鞋”(同學)、“油墨”(幽默)、“稀飯”(喜歡)、“鴨梨”(壓力)等表達,詼諧有趣。 “孩子的作文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網絡詞匯怎么辦?”近段時間以來,不少網民對此熱議,百度搜索“中小學生 網絡語言”顯示相關網頁達171萬個,中小學作文中大量涉及網絡語言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 網絡語言“入侵”中小學生作文,一些網民憂慮地說,寫作文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在作文中使用不符合語言規范的網絡語言,不利于學生學習規范用語。而互聯網上流行的一些粗俗網絡表達,更形成了“語言公害”,已經影響到很多年輕人的漢語言表達能力。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說,網絡語言的核心特點是“以書面形式呈現的快速口語”,很多情況下既不注重語法,對遣詞造句也缺乏精心考慮,一味地追求簡便、快捷。中小學生正處于語言文字的學習階段,語言規范知識和應用能力尚不穩固,辨別能力差,如果平時經常使用這樣的語言,隨意省略、隨意用錯別字等,難免會對正確、規范的語言學習和使用造成影響,并養成不良的語言習慣,影響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正常發展和提高。 海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授仲冬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受網絡語言的影響,2007年以后入學的大學生漢語表達能力明顯比前幾屆差很多,文字表達不規范、不完整,病句、錯句、歧義的現象層出不窮,經常張冠李戴、錯字連篇。 “最好讓網絡語言‘留’在網絡里,離開網絡后還是盡快‘轉換頻道’為好。”王登峰認為,如果一些網絡特性太強的語言、甚至所謂的“火星文”過多進入中小學生作文,或者進入新聞報道、公文等公共服務領域,勢必造成信息交流和溝通的問題,也會對漢語的規范使用產生直接的影響。 王登峰表示,漢語言文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一直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之中,尤其是詞匯。某種意義上看,網絡詞匯也是語言的創新和發展,有些生動、貼切的新詞匯,如“給力”“浮云”等,符合漢語言的表達規范,它也可能逐漸進入到漢語的基本詞匯中。 但面對“杯具”“童鞋”“菌男”等諸多完全網絡化的網絡詞匯,作為中小學老師,一定要引導孩子用得適時、適度、適量,并學會自覺地篩選網絡語言。 王登峰建議,教師可實施一些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例如將規范的漢語言與網絡語言進行比較,讓孩子了解規范語言的嚴謹、精煉、凝重和高雅。還可以多舉行一些經典詩文的朗誦比賽,讓學生多朗讀美文,養成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