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市場調研機構IHS iSuppli公司高級分析師顧文軍在“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發展論壇”上的發言。 最近以來,海峽兩岸在很多領域都有良好互動,但在半導體領域似乎是“水火不相容”。其實,在歐美列強發明并占據主導優勢的半導體領域,海峽兩岸的企業還大多是挑戰者,而如今在半導體產業的新(芯)形勢,新(芯)格局和新(芯)文化下,兩岸企業合作的空間還是很大,完全可以實現“雙贏”或“競合”。 新(芯)形勢:寡頭競爭來臨,全方位合作已成趨勢 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已經處于寡頭競爭時代:前四大的代工廠占據了全球85%的產值和80%的產能;而設計領域隨著多IP的集成和先進工藝的采用,也已經成為寡頭競爭。目前在設計領域,國際上領先的集成電路企業比如高通,博通和德州儀器一直在大規模并購:比如僅僅最近兩個月便有高通以32億美金收購Atheros;博通3.13億美金收購Provigent;德州儀器以65億美金收購國半,便是國際巨頭“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明證。 而海峽兩岸企業和歐美公司之間的整合基于文化和管理理念等巨大的差異,往往是“整”易“合”難,相反海峽兩岸之間的企業開展合作甚至合并,卻有更大可能一起去迎接寡頭競爭的新時代。而在寡頭競爭的法則下,上下游之間的縱向橫向整合就尤為重要,而海峽兩岸擁有眾多上下游的企業資源,有廣闊的合縱連橫的合作空間,而這要遠遠大于競爭的空間。 再放眼看來,超越產業之間的合作,目前海峽兩岸各有其他的領域實現在對方上市,那么在半導體領域更應有此資本合作空間:臺灣資本市場對半導體概念很是認可,大陸的企業完全可以去臺灣實現上市的愿望;而大陸的創業板對高科技股的認可,也肯定會接納臺灣優秀企業的IPO。在海峽兩岸的合作中,半導體產業應該成為合作的先鋒兵。 同時,在國際競爭的賽場里,真正的高端創新市場還是被歐美公司壟斷:歐美公司占據“跳高”市場;臺灣公司占據后面的“短跑”市場;大陸公司則被夾在中間的“跨欄”市場。所以海峽兩岸的公司還沒有對國際公司形成競爭,不論存儲器,模擬還是數字領域兩岸企業還大都是后期之秀,要走的路還很多。對大中華企業來講,還是要奮力前行,爭取進入“跳高”市場。 新(芯)格局:產業轉移加速,兩岸空間合作不可避免 以前我演講中,常開玩笑說IC(Integrated Circuit)=In China。而我們知道臺灣是在以PC為基礎的IT產業中起步,那么可以說IT(Information Technology)=In Taiwan.而我們現在常講的ICT產業里面不正是In China mainland & Taiwan嘛。 而現在大陸擁有超過全球1/3的集成電路市場,有市場的廣度和人才的厚度;而臺灣擁有全球第一的代工和封裝,全球第二的設計,有產業的硬度和技術的高度。而這四“度”之間的全方位合作,則完全是維度的積分,上升形成一個更加全面的強大的集成電路產業新(芯)格局。 值得思考的是,日本地震之后,已經開始產業轉移。而臺灣的產業縱深很少:地域和市場的縱深都很狹窄,而大陸正好可以彌補;而與此同時,在大陸的“十二五”計劃和產業升級中,也需要臺灣企業的參與。所以兩岸在技術和資本之外,在產業和市場上也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新(芯)文化:“二黃定律”制約,合作找到破局之道 在座的各位有很多業內前輩,想必對中華文化也有深刻了解。在中華文化里面有兩個定律反應了目前兩岸集成電路企業發展的困居,我稱之為“二黃定律”:“黃宗羲定律”和“黃炎培周期”:每次企業都想在管理上提出改革,但最終卻只是改革了一段時間之后,公司的管理管制水平卻還不如以前(可以稱之為高科技領域在管理上的“黃宗羲定律”);而兩岸的高科技企業大多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多會進入“黃炎培周期”。應該說大多數兩岸企業還沒有找到走出“一代拳王”之困局的答案。 而海峽兩岸的企業應積極奮發圖強,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你追我趕,形成良性競爭的大格局。最終向上破位,在中華文化中找到破解“二黃”定律的之道。 新(芯)答案 我想解決上面問題的答案,就在于下面的新(芯)答案:兩岸企業攜手前行,合作發展,開創全球集成電路發展新格局,為中華的發展再做新的貢獻。這是臺灣之幸,大陸之幸,華人之幸,更是半全球導體產業之幸。我們期待著這一天。 目前兩岸企業隔海相望,但海洋不應成為兩岸合作的障礙:我們知道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心胸。而我們以包容海洋的心胸來笑對產業新發展,肯定能找到一個新(芯)答案。而這個新(芯)答案就是集成創新(芯):集兩岸之智慧,成合作之偉業,創美好之格局。而新(芯)是什么呢,新(芯)就是在座的各位企業去努力,去實現,去找到這個答案。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