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 網上出現“代客掃墓”生意
說起清明節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掃墓祭祖,眼下清明節快到了,有些網站推出了“代客掃墓”的生意,網上代客掃墓的廣告顯示,他們會提供上香、獻花等一條龍服務。 代客掃墓商家在網上發廣告說,只要300多元就能幫那些遠在海外或者行動不便的客人掃墓。服務項目包括清掃、描字、敬香、鮮花、貢品等。這個名叫“裝孫子裝兒女”的網站就是其中的一家。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如果有人代你祭奠親友,你能接受嗎?鄭州就出現了這“最富爭議的代替”。
最近,網上有人通過博客、論壇發帖等方式,推銷“代人掃墓”的服務,并列出了不同價格:“打掃墓地,敬獻鮮花一束,擺上水果、糕點等祭品三碟,并為您拍下現場照片,服務價格180元整”;“打掃墓地,香燭一套為您祭拜先人,并為您拍下現場照片,服務價格68元整”;“打掃墓地,播放哀樂,然后擺上水果糕點等祭品五碟,獻上酒水一杯,敬獻鮮花一束(四朵黃白菊花搭配組成),并用DV全程錄下刻成光碟送給你,服務價380元整”。此外,跑腿網也為一些清明節不便返家掃墓的外地游子提供到墳上鋤草、獻花獻果的服務,每次費用在20元人民幣。
其他一些“代掃客”的服務更是五花八門:有的不僅能披麻戴孝,還可在墓前三跪九叩;有的可請資深“師公”開堂作法,并有禮儀隊敲鑼打鼓……除了臨時“代掃”,“代掃客”還提供長期的服務項目,包括“定期抹碑”、“長明燈伴故人”等。
“網絡清明”掀商業開發潮
內容摘要: 點擊“敬茶”把3杯茶擺放在供桌上…… 網友“孤獨的眼淚”近日就為已經去世的母親開辦了這樣一個網絡墓園。1、掃墓 清明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之一。
|
漫畫:陳東陽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泳
又是一年清明到,人們會去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托對逝者的哀思。最近幾年,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祭祀方式也在逐漸發生改變。一些網絡服務機構開始盯上這一塊商機,已經興起十年的網絡清明迎來商業開發潮。
高仿真墓園如身臨其境
自2000年以來,網絡祭奠在國內悄然興起。它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網絡平臺上為逝者建墓、并設定祭掃的過程。網絡祭奠服務通常由一些盈利或非盈利的紀念網站或紀念平臺向公眾提供,也有專門為某位逝者或某些歷史災難而建的個人紀念專題網站。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提供收費網上祭拜服務的中文紀念網站就已經近千家。網上祭奠的最大好處便是:它不受時空限制,而且較好地保留了傳統元素。
經過注冊、登錄、填寫、上傳資料等過程,網友可方便地在虛擬的網絡上為故去的親友建立紀念館或墓園,不但可以附上逝者照片視頻、生平介紹,還可以上香、祭酒、獻花、點歌,以示對故人的憑吊和懷念。“如無盡的愛紀念網”是一個可進行高仿真祭奠的交互型紀念網,祭拜程序是:點擊“獻花”打開鮮花列表,用鼠標就可把所選鮮花拖到花瓶里;點擊“獻歌”可隨機播放歌曲和音樂,也可打開曲目列表自選曲目;點擊“點燭”,就可把一對燭臺和紅燭擺放在供桌上;點擊“上香”就可把香爐和9炷香擺放在供桌上;點擊“敬茶”把3杯茶擺放在供桌上……
網友“孤獨的眼淚”近日就為已經去世的母親開辦了這樣一個網絡墓園。“孤獨的眼淚”介紹:“遠處有山水,近處有桃花。這是母親臨終前的遺愿,現在總算幫她老人家完成了這個心愿。”在母親的“墓園”內,擺放著“孤獨的眼淚”和兄妹們獻上的“水果”、“花圈”等貢品,一曲哀而不傷的大提琴曲《千里明月寄相思》循環地播放著,寄托著“孤獨的眼淚”和兄妹們對母親的懷念。
微博、博客傾訴懷念之情
“清明念故人,網上寄哀思”,除了“網絡墓園”這種新興的清明節祭掃方式外,“微博清明”也開始出現。不少運營商都開通了“微博清明節”,如中國文明網開設了生命雖逝、精神永在的“網上墓園”;開設了延續思念、愛在永恒的“紀念堂”;還開設了溯祖追源、弘揚道德的“宗祠堂”等,網友在專題下發微博,紀念故人。
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用微博實現了清明節的祭祀,很多網民紛紛留下了自己的祭祀感言,“親人離去而未曾走遠,因為我把逝世的親人,當作酣暢長睡不醒,想象親人睡得正香,怎么忍心隨意喊醒他們?”“雨飄天際飛薄霧,卻滌盡,碑和樹。淚流年年輕邁步。夢連昨日,揮之難去,唯心香一路。”……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無不訴說著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之情。
還有網友寫下博文紀念離去的親人。網友“飯沒了秀”寫道:“媽媽!我要回到現實生活中去了,我多想呆在自己的世界里靜靜地靜靜地想著您。可我不能啊,因為無論我怎么傷心怎么流淚,也不能再次換回您的生命,我還要活著,好好地活著啊。媽媽,在天堂您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需要什么就托夢給女兒,我一定給您送去。天堂的路很漫長,媽媽,您走好!”
網友“孔雀西北飛”介紹,清明節只有3天法定假,如果回老家時間明顯不夠用。而在網上寫篇博文來祭祖,既節省時間又環保經濟,無需趕回老家就能表達自己的心意,這也為像他這樣身在異鄉工作的人提供了極大方便。
“代人掃墓”服務流行
在網絡上,“代人掃墓”的團隊或個人也趁著清明節出來賺一筆。
“本公司有專業團隊,承接代掃墓代拜祭逝去親人工作,如有需要者請提前電話預約。”“清明節,本人利用閑暇時間為各位有需要的網友提供代掃墓,保底消費100元,代磕頭50元起。”……最近類似的帖子大量出現在各大網絡論壇上,其宣稱的服務內容也是五花八門,都能提供“孝子”服務,不僅能披麻戴孝,還可在墓前三跪九叩。不少“代掃墓”者還聲稱,可以把祭祀過程拍成照片或者視頻發給客戶“驗貨”滿意再付尾款。
網友小薇因工作忙,無法回到老家掃墓。她在網上請了長駐在墓地的專業團隊代勞。看到“代掃墓”者給她發過來的掃墓視頻,她把視頻放在自己博客上,時常點擊觀看,懷念先輩。她說:“一個專業團隊代同一個墓地的多個墓主掃墓,效率很高。”
據了解,也有網友請人代勞,交錢后卻得不到相應的服務,投訴無門。網友認為這一行當不規范,選擇時應慎重。
觀點
PK
正方:新興方式體現環保文明
清明節在網上拜祭逝去親人的新方式,引起了熱議。不少網友認為這種方式有幾大好處:
便捷――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祭拜;環保――避免傳統祭拜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安全――避免傳統祭祀活動引起的火災或其他傷害;節約――降低了祭拜的成本,節約了資源;永久――可保留逝者的音容笑貌與文學作品、生平傳記,使子孫后代了解先人的光榮與夢想。
作為一名典型的90后,網友“孤獨的城市獵人”認為,對長輩最重要的是在他們生前要盡孝。至于清明掃墓,可采取網上祭祀、相片祭祀等方式,只要心中懷著對先人的感情,沒有必要到現場燒紙錢、放鞭炮、三跪九叩。
網友“四葉草的眼淚”表示,對于因為工作需要,實在抽不出時間的人來說,可以選擇網上拜祭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拜祭逝去的親人,而且更環保更文明。
反方:應遵傳統習俗
也有一些網友對網絡祭奠提出不同的看法。
網友“小燕子”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古詩就是大家發自于內心的悲傷情懷。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到墓地或到骨灰存放處去緬懷先人,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網上新興的拜祭方式是無法滿足這些條件的。”
網友“雪后重建”說,清明節拜祭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作為文化的傳承,我們理應將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發揚光大。網友“流血藍”說,祭奠先祖,整個家族都會聚在一起,增強了親戚間交流和聯系,一起到郊外掃墓,表達緬懷與思念。這種感覺和網上掃墓、博文悼念等拜祭方式肯定不一樣。
專家:不必拘泥于形式
在網上,不少專家也發表意見。一名民俗專家表示,始于周代的清明節在我國傳統節日中非常重要,迄今為止綿延了兩千多年,其內在活力極為柔韌強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文化越來越多元化,互聯網的興起給人們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網絡祭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專家認為,在傳承清明文化的同時,應該為其增添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內容、新形式。采取網絡祭掃等新興方式來緬懷祖先,這是現代人清明祭掃方式的一種。具體采取何種方式祭掃要看個人的選擇,不必拘泥于形式。
相關鏈接:
清明節傳統習俗
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1、掃墓 清明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之一。
2、蕩秋千 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3、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4、植樹 清明前后,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生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其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5、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