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監測數據顯示,風云三號衛星臭氧總量探測儀在北極上空監測到一個明顯的臭氧低值區,在該低值區內臭氧總量是正常情況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區的臭氧總量達到了臭氧洞的標準(220DU)。雖然沒有形成南極上空那樣規模的臭氧洞,但由于北半球人口密度遠高于南半球,臭氧低值區覆蓋的范圍內紫外線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比南極臭氧洞更重要。 2011年3月26日北極臭氧總量分布FY-3A/TOU
2011年3月26日北極臭氧總量分布(AURA/OMI) 導致北極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春季極寒冷的極渦內生成了極地平流層云,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釋放出破壞臭氧的鹵素原子。 風云三號衛星搭載的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捕捉到該次北極臭氧低值區生成過程,圖1~圖2展示了近期獲得的北極臭氧總量分布圖像,可以看出從3月14日至今北極地區的臭氧總量一直保持250DU左右,而同期美國AURA衛星也監測到了同樣的結果。 衛星近年來同期監測到的北半球臭氧總量分布,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在三月份北極地區的臭氧含量很高,大部分地區范圍在400DU以上,其中接近或大于 500DU的區域占很大比例。而今年3月份北極圈內的大部分地區臭氧總量降到了200~300DU,部分地區達到了臭氧洞的標準。 此結論與國外科學家的最新地面觀測結果基本一致。德國物理學家馬庫斯·雷克斯表示,北極30個臭氧監測站獲得的初始數據顯示,今年冬季臭氧濃度下降的情況比以往更嚴重。他說,在春天來臨之前,“第一個北極臭氧洞也許已經形成,這種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可能將被載入史冊。目前下定論還為時尚早,不過請靜候我們的進一步消息”。據專家說,臭氧濃度較低的地區可能向南最遠已經延伸到紐約上空,他們發出警告說,皮膚癌風險或將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