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中國工博會")/2021上海工博會 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將于2021年8月24日-28日 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 設9大專業展,展會面積30萬平方米,超過2600家展商參展,同期精彩活動50余場,預計逾18萬中外專業觀眾參觀。 參展聯系:東浩蘭生集團 彭琳女士 138 1789 2843 微信同號 QQ:331858413 中國工博會自1999年創辦以來,通過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品牌化運作,已發展成為通過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中國裝備制造業具影響力的國際工業品牌展,是我國工業領域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和經貿交流合作平臺。自2015年起,中國工博會已正式移師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位于上海虹橋CBD核心區、毗鄰虹橋交通樞紐,是目前世界上面積大的會展綜合體。 展出的展品類型完備、完整是上海工博會有一大特色,上海工博會分為九大專業展,每個展都特色十足。 一、數控機床與金屬加工展區 二、工業自動化展區 三、節能環保技術與設備展 四、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用展區 五、能源技術與設備展區 六、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展區 七、機器人展區 八、科技創新展區 九、新材料產業展區 第22屆中國工博會落幕,到場專業觀眾較上年增長4.3% 2020.09-19,為期5天的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落幕。20年的工博會共設9大專業展,吸引了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2238家參展商,其中境外及外商投資企業約占20%,到場專業觀眾較去年增長4.3%。 作為20年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舉辦的首個國家級工業展會,工博會的如期舉行提振了全球工業經濟信心,為促進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了信心與動力。 研發制造呈現新趨勢 縱觀20年的工博會大獎名單,既有聚焦國之重器的重大工程項目,又有在關鍵“卡脖子”環節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新技術新材料,還有圍繞數字新基建、在線新經濟等引領工業產品未來發展方向的新探索。特別大獎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所的“北斗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獲得。成果采用了國產龍芯CPU+FLASH的架構,填補了國產航天處理器的空白;核心器件全部國產化,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擺脫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22屆工博會也是歷年來首發展品最多、首展技術最集中的一屆,近500項新技術新產品首展首發。無論是外資品牌還是國產設備,研發、制造都呈現出向國內轉移的趨勢。發那科的最新協作機器人雖然是全球研發產品,但其生產的供應鏈更依賴中國供應商,庫卡公司的新品機器人則完全是中國團隊自主研發的產品。 為展示產業科技助力疫情防控的新成效,20年工博會還邀請在抗擊疫情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集中展示在抗疫防護用品、醫療器械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展品數達100多件。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新冠臨床診療室也“搬”到了現場,展示疫情一線病房中使用到的相關臨床產品,如新型同軸套管、可重復使用醫療物品的浸泡型消毒箱、全黏貼口罩,以及新冠肺炎多模態精準影像診斷和AI創新性研究與應用等,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抗疫一線醫療人員的奮斗和奉獻精神。 瑪莎拉蒂、歌詩達郵輪、依維柯……意大利國家館無疑是今年展館內的焦點。今年適逢中意兩國建交50周年,意大利國家館在籌備之初就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最終成功在面積超過1200平方米的展廳里集中展示了意大利國寶級企業和產品,以及意大利制造業領域的先進技術。“工博會一直以來堅持國際化視野辦展,打造國際化平臺,設立外國國家館也正是工博會在國際化發展中邁出的創新之舉。”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第22屆工博會,是一屆提振信心、求新求變的展會,更是一屆聚焦國內國際制造業產業鏈協同發展,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展會。 20年工博會的論壇堅持“少而精、創品牌”的原則,重點聚焦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全球知名學者、企業家等在這一平臺上開放交流,現場有超過100位院士參會。相較于往年,今年會議增加了項目對接會,引導院士專家團隊與企業對接,面向全國征集了近200項企業創新需求,中國工程院征集了237項創新成果,并首次在工博會設置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圍繞國家和上海重點發展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促進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產業化。 值得一提的是,20年工博會還通過5G直播、虛擬展廳等互聯網新技術,首開“工博會在線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辦展,滿足了展商和觀眾實現“云上”觀展、洽談、對接的需求,也使得工博會這一平臺被賦予了全新功能。 2021上海工博會已啟動,展會咨詢: 彭琳女士 13817892843 手機|微信 QQ:331858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