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arry 來源: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520億美元(約合3637億人民幣),全球芯片史上最大的一筆收購案正在進入倒計時。 據英媒London Evening Standard報道,英偉達(NVIDIA)將以這個巨額數字收購英國最大的科技公司ARM,目前雙方已進入排他性的談判階段,預計今年夏季末完成交易。2016年,日本軟銀集團曾以320億美元收購ARM,四年間溢價200億美元。 據悉,軟銀對于此次出售ARM還頗為費心,找來高盛為其物色下家。高盛曾找到蘋果,但被后者拒絕。隨后,高盛試圖成立一個包括高通、三星和英偉達在內的財團進行收購,但最終,英偉達成為了唯一一個對ARM感興趣的買家。 軟銀為何如此急于出售ARM? 幾個月前,由于孫正義主導的軟銀愿景基金虧損,軟銀1.4萬億日元巨虧的消息曾刷遍整個科技圈。 為了快速翻盤,軟銀推出4.5萬億日元的“瘋狂”變現計劃。 截至8月3日,軟銀通過出售美國移動通信巨頭T-Mobile股份、利用阿里巴巴股票期權融資等方式,已完成了4.3萬億日元的籌資計劃。 ARM成為孫正義變現的下一個目標。 如果交易達成,將徹底改變芯片市場格局。英偉達的創始人“皮衣教主”黃仁勛得到夢寐以求的CPU帝國,再加之傳統優勢領域GPU,無論是在消費級還是在數據中心業務上,都可謂如虎添翼。英特爾的頹勢將愈發不可阻擋。 而對于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來說,則又是當頭一棒。 英偉達+ARM,前后包抄英特爾 事實上,市場上幾乎每一部手機、平板或者智能手表都在使用ARM架構的芯片。這就意味著每一芯片被賣出的同時,ARM就賺得一份專利授權費用。 ARM的產品就是IP,擁有數以千計的專利授權,其商業版圖也不僅僅涵蓋移動處理器,還包括顯卡,無線網卡和服務器芯片,以及軟件開發工具等等。 據Strategy Analytics報告,2019年第二季度移動GPU市場出貨量,ARM也以43%的份額位居第一。簡單來說,如果你想打造一款移動設備,就離不開ARM。 英偉達在GPU方面可謂一騎絕塵。根據JPR數據顯示,在2019年第四季度占有73%的獨立GPU市場份額。 特別是GPU將在AI(人工智能)訓練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根據預測,數據中心GPU的相關業務將會在2024年達到1000億美元的級別,英偉達作為全球最大GPU公司,無疑將成為最大受益方。目前其在全球AI芯片公司榜單中已經位居榜首。 英偉達在2021財年Q1財報中,數據中心業務同比增長80%,收入首次突破10億美元,也將在今年超越游戲業務成為未來最大的增長點,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阿里云都已經成為其重要客戶。 今年以來,英偉達正在通過收購加強其在數據中心的競爭力。4月27日,英偉達以70億美元完成對以色列Mellanox的收購。5月4日,英偉達宣布收購數據中心網絡軟件公司Cumulus Networks。 下一個目標,就是ARM。 其實,黃仁勛對于ARM平臺也是情有獨鐘。早在半年前,英偉達已經發布了一個用于構建GPU加速ARM服務器的參考設計,將GPU加速從X86平臺擴展到了ARM平臺上。 他也對ARM的發展尤為看好,他預測,如今ARM已擁有超過1000億臺計算設備,而在未來幾年,該數字將超過1萬億臺。 英特爾的主場則在PC和數據中心的CPU領域。 在PC和數據中心的CPU市場份額上,英特爾分別占到了80%和90%左右。英特爾也正在積極推進向以數據為中心方向轉型,在數據中心業務的帶動下,2020Q2財報營收同比增長20%。 在數據中心進入到人工智能時代后,英特爾也通過收購Movidius、Nervana、Habana Labs等AI芯片公司,來提升其在AI的競爭力。但無奈,英偉達在AI領域布局較早,已經占據先發優勢。 在移動市場,可以說英特爾已經完敗。 ARM也正在不斷侵蝕英特爾的固有領地,蘋果、三星先后宣布自研基于ARM的PC芯片,亞馬遜AWS、華為的服務器芯片也已經加入到ARM陣營,尤其在這些巨頭的帶動下,其產業影響力深遠,其他廠商也有很大可能跟進。 ARM眾多的大客戶、強大的生態能力,和英偉達可以實現很強的互補和融合。 如果成功收購ARM,英偉達將具備完整的CPU+GPU能力,能夠構筑一個橫跨移動、PC、服務器端的生態帝國,這將給英特爾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就在今年7月初,英偉達股價再創新高,一度超越英特爾成為美國“最有價值”芯片公司。其股價在過去五年暴增1900%,市值成功反超英特爾,黃教主的霸主夢似乎近在咫尺。 想要收購成功,沒有那么簡單 ARM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IP供應商,三星、蘋果、華為、高通、英偉達、聯發科等都是其客戶,在2019財年Q3,基于ARM技術的芯片出貨量達到64億顆,再創歷史新高。 ARM生態之所以如此繁榮,其保持的中立性功不可沒,而英偉達收購ARM將會對芯片市場格局造成極大影響。 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在參加BBC的采訪時表示,如果英偉達收購了ARM,那將是一場災難。 他在采訪時稱,ARM最重要的業務模式就是可以將芯片IP授權給任何國家的公司。軟銀不是一家芯片公司,所以才保持了ARM的中立性。如果ARM被英偉達收購,將結束ARM在全球的中立性地位,成為特朗普手中的武器。 英國議員們敦促,政府應該干預ARM與英偉達之間的談判,以確保ARM繼續在英國創造就業機會,并將總部保留在劍橋。另外,劍橋工黨議員丹尼爾·澤克納稱,政府應該確保這些條款在出售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得到執行。 屆時,無論ARM如何宣傳自己的中立性,被美國公司收購后,ARM作為唯一"非美國主流芯片架構"的優勢都會蕩然無存。 雖然英偉達也屬于半導體公司,但是它與ARM目前的客戶并不存在直接競爭關系,因此通過反壟斷審查的機會將比蘋果和三星高一些,但是由于同處半導體行業,這筆收購會使得其在手機芯片和圖形芯片市場上都占據主導地位,因此還需要通過各個國家的反壟斷審查,這無疑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諸如此類以失敗告終的收購案不在少數。2018年,曾經轟動一時的高通以440億美元收購恩智浦案,就曾因未在期限內獲批告吹。雖然高通已經獲得全球其他8個國家監管部門的批準(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等),但由于在最后期限中國并沒有給出“允許”的答復,這場歷時21個月的全球芯片史上最大收購案才最終落下帷幕。 如果整體出售遭遇阻礙,軟銀也將考慮將ARM分拆出售或者上市融資,實際上近兩年,軟銀就已經開始著手操作了。 2018年6月,軟銀正式將ARM中國公司51%的股份出售給包括厚安創新基金等在內的中國投資者,ARM則保留了49%股權。此舉,不僅可以幫助軟銀套現7.752億美元,而且當時還打算將合資公司在A股打包上市,進一步變現。 今年7月,ARM公司宣布,計劃分拆兩大物聯網業務,由母公司軟銀集團運營。分析稱,此次分拆可能是為了ARM重新上市做準備,為了拿出更亮眼的財報盈利數字,以解決軟銀的財務之困。 此外,英偉達僅收購ARM的一部分業務,也是有可能的。例如,ARM的服務器業務在整個市場上份額不大,且亞馬遜、華為等公司是ARM服務器業務和英偉達的共同客戶,會更加容易通過反壟斷審查。當然,這也要看軟銀是否愿意分拆ARM進行出售。 華為等中國企業躺槍,未來何去何從? 如果英偉達正式達成對ARM的收購,變成一家美國公司,或將對廣泛采用ARM授權的中國芯片設計企業是當頭一棒。國內企業是否會受到美國禁令的影響,還能否得到ARM的授權,都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就拿華為來說,雖然已經擁有了ARM V8芯片架構的永久授權,一旦ARM被英偉達收購,如果美國仍然不解封華為,那么華為就永遠都無法獲得ARM公司的最新芯片架構授權,競爭力無疑將大打折扣。 為了解決“卡脖子”問題,更多的中國企業也不得已轉向RISC-V,并將其視為“備胎”。 與英特爾X86架構和ARM架構相比,RISC-V還很年輕,誕生于2010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團隊的一個新項目。其最大的特點是精簡(模塊化,可擴充)、開源、免費,而這些特性在芯片領域尚屬首次。 芯片架構對比,圖源:物聯傳媒 “以前X86的知識產權被Intel和AMD所壟斷,而ARM的授權費又十分昂貴。在RISC-V開源架構下,沒有了知識產權的制約,誰都可以做芯片,中國企業有機會依托RISC-V獲得更多創新。”對于RISC-V的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給予充分肯定。 在貿易戰期間,RISC-V是否涉及美國出口管制條例,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論。為了讓中國企業吃下“定心丸”,RISC-V基金會近期也已經將總部注冊地從美國遷移至中立國瑞士。 華為發言人也在第一時間表示:我們支持RISC-V基金會將瑞士確定為開放源碼開發的中立場所,使開源盡可能開放對業界來說是重要的。 目前,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RISC-V的生態當中。國內的中科院計算所、華為、阿里巴巴等在內的20多家機構,都加入了RISC-V基金會。數據顯示,中國大約300家以上的公司都在關注或以RISC-V指令集進行開發。 中國投入RISC-V研發的部分企業,創業邦整理制表 發展至今,已經有不少企業基于RISC-V構建了開源芯片關鍵技術,推出了相關產品,例如,阿里巴巴旗下平頭哥推出12nm工藝,搭載16個核心的RISC-V處理器玄鐵910,華米科技2018年發布了基于RISC-V打造的可穿戴處理器“黃山1號”等等。 剛剛過完十周年生日的小米,旗下的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也在8月投資了一家致力于RISC-V架構的處理器IP開發商芯來科技,其處理器已經實現客戶導入和量產。 西南證券報告指出,在半導體的歷史上,X86、ARM作為主流架構一直都占有著很大的市場。但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RISC-V作為新興架構,以其精簡的體量,或許在未來的IoT領域中能取得絕對的優勢。 凡事都有兩面性,自由度過大也會帶來一些問題。 RISC-V采用了BSD開源許可協議,雖然自由度很大,允許使用者使用、修改源代碼,也可以將修改后的代碼作為開源或者專有軟件再發布,有助于RISC-V產業化,但是不同利益主體“七國八制”的生態也容易產生分支和碎片,不利于形成標準化統一架構。 專家也指出,RISC-V目前還僅僅專注于處理器領域,而ARM除了處理器之外還有GPU、ISP等一系列IP。換句話說,用ARM可以直接做出整個SoC,而用RISC-V的話僅僅只能做處理器,還沒法涵蓋其他IP。 與ARM公司花費了30年才建立起的生態相比,RISC-V目前也只是萬里長征剛起步,整個軟件生態的成熟度還無法與之抗衡,典型的商業模式也有待驗證。 還有一點不確定性,如果ARM落入到蘋果的競爭對手,例如三星、谷歌、亞馬遜、微軟等手中,也有可能倒逼蘋果轉向RISC-V陣營,以其行業的帶動作用,相信會大大加速RISC-V生態的繁榮。 但無論如何,對于當下的中國企業來說,RISC-V可能是唯一的一縷“曙光”。未來,在芯片架構領域,英特爾、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或將上演。 寫在最后 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本周一宣布,進一步收緊對華為的限制,禁止華為購買外國制造商使用美國技術生產的芯片,同時禁止芯片代工廠使用美國設備為華為定制芯片,即日生效。 這意味著,今年秋季上市的華為Mate 40系列,在其搭載的麒麟9000芯片(基于ARM架構)庫存用盡后,可能無法從第三方購買,近乎斷絕了所有出路。 如果,再加之ARM成為美國公司,必然會再次雪上加霜。物極必反,中國芯片行業到了一個最黑暗的時候,但也在迎接一個自研的最好時代。 參考資料: 1、《Nvidia考慮收購Arm?打的什么算盤!》,半導體行業觀察 2、《被英偉達超越,被蘋果放棄,英特爾能否像微軟哪樣再次崛起?》,楊劍勇 3、《中國芯片人才儲備嚴重不足,RISC-V有助擺脫“卡脖子”困境 》,新智元 4、《RISC-V架構下“中國芯”的故事會從它開始嗎?》,APP那些事兒 |